第五百二十八章 你知道這是怎麽回事嗎?(第2/3頁)

這也和所謂的權威迷信有關。

畢竟,站出來指認陳舟不回國的,是跟陳舟有著直接接觸的華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人。

而且,華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除了這位付主任主動站出來,“條理清晰”的直指陳舟不會回國之外。

就再也沒有任何人站出來,幫陳舟哪怕說一句話了。

這就不得不令人相信,陳舟是真的不想回國了。

因此,就算陳舟是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就算他打破了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史最年輕得主的年齡記錄。

可這人不回來,終歸是令人氣憤的。

所以,隨著輿論的發酵,這些人就慢慢的被付海天的輿論導向手段給“迷惑”了,開始跟著對陳舟進行指責。

這其實是一種悲哀的現象。

也表明了華國國民的不自信。

就像那句話說的,外國的月亮都要圓上一些一樣,這些人從心底裏,沒有真正看到華國的改變和強大,只知道國外的諸多粉飾美好。

除了這兩種略顯極端的人,還有一些始終保持理智的觀眾。

俗稱,吃瓜群眾。

這些人,有著一定的判斷能力,但總體上來說,他們冷眼旁觀。

不會因一件事輕易改變自己的本性。

對於陳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和回不回國這件事的輿論,他們能夠從自認為的最客觀的“角度”,來分析這件事。

也就是所謂的,從他們眼中的事實出發。

陳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是事實。

陳舟獲獎時,仍然是華國的學者,也是事實。

所以,應當給予陳舟絕對的肯定。

畢竟,創造的歷史的事,不管其背後有多少令人不喜的背景,這仍然是創造了華國的歷史。

也因此,他們就覺得,就算是陳舟不回來了。

他也已經把華國的第一枚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獎牌,給帶了回來。

也已經將華國人的印記,留在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歷史中。

這是不容忽視的事實。

在為陳舟獲獎而感到興奮的同時,對於陳舟回不回來,他們覺得這其實是陳舟自己的事。

回來固然很好,以為史上最年輕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必然能夠給華國物理學界,乃至華國的科學界,帶來許多不一樣的影響。

就算不回來,那也沒什麽好說的。

頂多罵兩句罷了。

至於,這其中對陳舟先前的話,對陳舟本身的信心,以及付海天等人的輿論導向,他們其實都是不在乎的。

這三類人的表現,也很直觀的體現在了陳舟微博下面的留言上。

這三類人,也基本上代表了當前華國的三種觀點。

只不過,占據主流的是第二種罷了。

但說到底,刨除其中的別有用心者,絕大多數的人,都還是希望陳舟能夠回來的。

只是,在付海天這位華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主任,親口所說的話面前,大部分人又都覺得,這個希望很渺茫。

華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燕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國家實驗室。

付海天的辦公室裏。

“付主任,現在陳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已經占據了各大新聞的頭版頭條,我們一直引導的輿論,也被這一消息壓過去了,這個時候,是不是應該停一停?”王凱有些不確定的問道。

張海峰也如是說道:“付主任,現在是一個全國都處在興奮的狀態,陳舟所創造的歷史,實在太令人震驚了,我們是不是還能繼續對這樣一位史上最年輕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采取輿論的攻勢?”

付海天用手指有節奏的敲擊著辦公桌,他也在思考這個問題。

原本,他們對陳舟出手時,陳舟還沒有確定能夠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可現在不一樣了,陳舟一舉打破歷史,成為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最年輕的得主。

陳舟身份的轉變,也必然會對他們的計劃,產生一定的影響。

可要是就這麽放棄眼下的大好局面,付海天又覺得有些太可惜了。

沉默了一會後,付海天緩緩吐出兩字:“繼續!”

聽到這兩字的王凱和張海峰,兩人俱是一愣。

這是真打算和這位諾貝爾物理學獎史上最年輕得主,死磕到底了?

見王凱和張海峰沒有反應,付海天繼續說道:“現在已經是這個局面了,我不相信陳舟一點都不知道,可他既然沒有采取任何行動,那就說明,他心裏肯定有鬼!既然是這樣,那我們怎麽能放過這個機會?”

“而且,你們沒發現嗎?除了燕京大學那邊,沒有任何一所研究機構,主動站出來為陳舟發聲!這就是說明,不只是我們,還有很多人,不想讓陳舟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