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遊學伊始(第2/3頁)

“一個課題,代表一個①,數學想升到Lv9滿級,看來是繞不過10個①了……”

陳舟覺得這沙雕系統大概是想讓他一個人完成半個世紀,乃至一個世紀的數學研究。

就連他的那張數學藍圖,也未必頂得住這一任務的要求。

但對於陳舟而言,他也很想看看Lv9的風采。

思索了片刻,陳舟順著這一任務的目的,大致理了理可能的數學難題。

便放下對這一“金色傳說”任務的糾結,轉而看向新刷新的任務2。

“2、脫胎於理論,綻放於未來的材料之美!”

“任務描述:宿主以絕對的完美之姿,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求學生涯!兩篇頂級研究成果,足以載入數學和物理學的史冊!”

“在膠球實驗課題的研究中,相信宿主也發現了一些不一樣的地方。那麽,既然有著創新之心,也有著探索未知的欲望,何不趁機抓住這一點不同,尋找那背後的材料?”

“請宿主抓住那已經露出些許容貌的創新靈感,對粒子探測器的相關材料,進行深入的研究!”

“任務獎勵:根據宿主在研究過程中所取得的學術成果,進行綜合考量,獎勵自然科學經驗值和應用科學經驗值。”

“注意:任務2的時間,不做限制要求,但請宿主珍惜時間,及早完成!”

雖然任務2依舊是樸素的白板任務,也脫離了原本本科到研究生的生涯規劃。

但是,任務2的內容,卻是令陳舟眼前一亮。

陳舟意識到,系統隨著他身份的不斷轉變,也在不斷地調整任務內容。

完成了求學生涯的他,也終止了這一求學類的任務。

轉而開始出現的是和數學物理學並列的學科類任務。

而且這類任務,所抓住的是他在之前課題中,靈感迸發的關鍵。

促使他去深入研究這其中的價值。

陳舟覺得這一點,是真的挺不錯的。

陳舟默默看了看任務模板界面的三個任務,分別主導的是數學、化學、物理學。

嘴角露出一絲微笑,陳舟嘀咕了一句:“求學生涯的結束,也意味著我學術生涯的真正開始!”

這次任務的完成,也算是陳舟的一次轉變,身份的轉變,以及未來的轉變。

沒在系統空間再多逗留,陳舟直接退出了系統空間。

看了眼書桌上梳理課題方向的草稿紙,陳舟重新拿起筆,開始仔細規劃。

數學的藍圖,被陳舟拓寬了邊界。

這是為了他那只差一級,卻橫亙著10個哥德巴赫猜想級別難題的數學滿級。

此外,關於任務2和任務3的規劃,陳舟打算在遊學開始之後,再視情況而定。

畢竟,任務3需要他加入課題組才行……

在陳舟和弗裏德曼準備著學術交流事宜時,物理學界也逐漸變得熱鬧起來。

隨著諾貝爾物理學家獎的評獎工作的開始。

引力波的發現者,雷納·韋斯的名字,也開始再一次頻繁出現在新聞之中。

如果說去年因為時間問題,韋斯教授沒有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話。

那今年的他,是幾乎可以確定的,將要拿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

他的呼聲,可以說是所有候選人中最高的。

當然,引力波的發現,肯定不止雷納·韋斯一個人的功勞。

加州理工的基普·S·索恩和巴裏·巴裏什,在LIGO發現引力波這一事實上,同樣有著決定性的貢獻。

尤其是基普·S·索恩,更是當今世界上研究廣義相對論下的天體物理學領域的領導者之一。

也因此,一個引力波的發現,促成了三位諾獎熱門候選人。

此外,還具有諾貝爾物理學獎競爭資格的,就只有粒子物理學界的大發現——SLAC的膠球實驗了。

膠球相關聯的人,自然就是陳舟了。

作為SLAC最後的對撞機實驗計劃的“真正主導者”,陳舟在膠球的發現一事上,有著巨大的貢獻。

在之前SLAC的那場報告會之後,有一些研究人員開始披露膠球實驗的部分細節。

這時,物理學界乃至整個世界,才真正意識到,陳舟在膠球實驗中,到底起到了什麽樣的作用。

更有不少物理學家直言,是陳舟以一人之力,為整個物理學界,找到了傳說中的膠球!

故而,在引力波成為大熱的當下,膠球成為了唯一的競爭者。

而陳舟,儼然成為了,除雷納·韋斯之外的,諾獎第二熱門候選人。

陳舟的獲獎熱度,甚至比基普·S·索恩和巴裏·巴裏什還要高上一些。

關於陳舟能否獲得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的話題,也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這裏面,有一個觀點其實蠻有意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