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五章 弗裏德曼教授(第2/2頁)

他並不打算出聲打斷弗裏德曼的思路。

也許,這是一次難得的沉浸時間。

陳舟自己也很討厭別人打斷他的思路,所以他很明白,這種沉浸感的難得。

陳舟選擇弗裏德曼教授的原因,就和選擇阿廷教授的原因不一樣了。

弗裏德曼教授是核物理領域的大牛。

他師從原子能之父,恩利克·費米。

費米是眾所周知的大物理學家。

費米子、100號化學元素鐨、米國的費米實驗室、芝加哥大學的費米研究院,都是為了紀念他而命名的。

這是一位在理論和實驗方面,都有第一流建樹的物理學家。

即使放在眾星雲集的近現代物理學家中,也是屈指可數的。

而作為這樣一位大佬的學生,弗裏德曼教授,自然也是很牛逼。

在1990年,他就憑借對“核子的深度非彈性散射的研究”,獲得了該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而這項研究,是從斯坦福大學直線加速器中心,也就是SLAC,開始的。

隨後在1967年,大型電子直線加速器建成,並達到設計能量。

弗裏德曼開始了一系列電子-質子散射實驗。

這其中,就包括了電子-質子彈性散射實驗,正電子-質子彈性散射實驗,電子-質子非彈性散射實驗。

當然,這些實驗的結果,只是證實了已有的結論。

但當入射電子能量進一步加大時,就進入了從未有人探索過的,深度非彈性散射區域。

一開始,在得到實驗結果後,弗裏德曼和他的合作者們,還以為是實驗結果不正確,或者是解釋有錯誤,再者是系統誤差之類的。

但隨著大量的實驗結果,以及實驗之間的比對校正。

他們發現,電子以極大的能量深入到質子內部時。

遭遇到的不是“軟”的質子靶,而是和電子類似的點狀“硬”核。

這在當時,實驗物理學家們,是無法理解的,更無法解釋。

隨後就又是大量的工作,甚至用到了流代數這種抽象的數學方法。

最終,從深度非彈性散射實驗和標度無關性,找到了部分子模型的重要證據。

人們很快明白,部分子和誇克原來是一回事。

而在這一領域內的研究,弗裏德曼也從未停止過。

而且,在米國超級對撞機下馬之前,他負責設計與之配套的探測器。

除此之外,弗裏德曼還對宇宙作了兩個非常簡單的假定。

雖然弗裏德曼只找到了一個模型,但其實滿足他的兩個基本假設的共有三種模型。

其中的第一種模型,就是弗裏德曼自己找到的。

可以說,這是一位和他老師費米一樣,在理論和實驗上,都有建樹的物理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