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答卷(第2/3頁)

絕大部分藩鎮已經被削平,精兵多編入中央禁軍,藩鎮財貨也解入中央,所謂的節度使也就只是掛個名了,這時候禁軍是絕對武力,藩鎮沒有造反的實力。

大體上就是後周時的局勢。

皇子們接到試卷後,便開始了答題。

邵樹德喝著茶,狀似神遊天外。

今天這場考試,其實主要是為秦王準備的。題目並不好答,也非常考驗水平。

半個時辰後,茶都上到第二壺了,二郎第一個答完,把試卷交了上來。

邵樹德立刻坐好,拿過來仔細審閱。

半晌後,他擡起頭,問道:“二郎,你為何覺得只有三成機會?”

“兒覺得恐壽數不夠了。”邵承節說道:“若二三十歲繼位,無有功勛,禁軍將士們恐不服,那是等死之局,說不得便有徐溫、張顥之事發生。若四五十歲繼位,或有機會,但若稍稍拖延一些,壽數又不夠了。”

邵承節對軍隊裏的事門清,知道要獲得軍心有多難。你從頭白手起家創建部隊還好,但若是繼承的,就要付出幾倍的努力,效果還不一定好。

二三十歲繼承,不是說一定會有人造反,但禁軍多半不能如臂指使,就像羅紹威、王镕那樣,守家可以,出征千難萬難。而且一旦軍權交到外人手上,還有被造反的可能,簡直是死局。

四五十歲的話,這就太難了。

父親稱帝後,又花了好些年時間才一統北地,且河東還是和平易幟。如果河東死纏爛打,這會很可能還沒拿下。

五十多歲的人,已經沒那麽多雄心壯志了。他的心態會變得保守,更擔心自己死後兒子能不能順利接位,這時候會清洗大將。而只要一開始清洗,就會導致軍隊士氣降低,戰鬥力下降,簡直是惡性循環,一樣是死局。

像父親這般,五十多歲還不擔心身後事的,確實不多。

“那你覺得破局的可能在哪裏?這裏語焉不詳的,展開來說說。”邵樹德問道。

“多生孩子,看看運氣好不好,能不能出一個有本事的。”邵承節說道:“在此之前,多多聯姻,穩住那些藩鎮,然後找機會慢慢討平。”

邵樹德笑了笑,道:“你這話是對的,但不全對。不過阿爺還是很高興,因為你知道邊界在哪裏,沒有一味憑借蠻力硬來。人力有時窮,人要認清自己的能力,認清國家的極限在哪裏。”

“不到軍中歷練,是不懂這些東西的。”邵承節說道:“昔年與龐師古潁水大戰,兒便在汝州供給軍需。一場戰鬥要消耗數十萬支箭,要死幾千人,整日窩在宮中,十指不沾陽春水,就容易沒輕沒重,懂個屁。”

“哈哈!”對兒子脫口而出的臟話,邵樹德不以為意,反而笑道:“這是阿爺今日最滿意之處。人要有邊界感,你心中有這個概念,很好。不過,你答卷中提到,可出奇兵,孤注一擲,這還是有僥幸心理。”

“按部就班不行的,壽數不夠用。”邵承節辯解道。

“但你不是提了培養兒子麽?”邵樹德問道。

邵承節嘆了口氣,道:“大人教訓得是。”

“再說回方才之事。”邵樹德說道:“聯姻藩鎮是對的,但不能一味用武力討平。可以聯合藩鎮鬥藩鎮,多鬥幾次,被打的藩鎮山窮水盡,打人的藩鎮也會被慢慢掏空,收拾起來就容易許多了。但藩鎮們之間也會有合縱連橫,會兔死狐悲,具體操作起來很復雜,就不展開講了。”

“阿爺要告訴你的事,這種策略也可以用在其他方面,比如朝堂。沒有武力是不行的,那樣得不到軍心,會發生徐溫、張顥之事,但光用武力也不行,國力不夠、壽數不夠,這你都知道。”

“你明知道這些道理,但還是把武力解決作為第一選擇,這叫路徑依賴。你還年輕,沒吃過虧,所以覺得這樣走得通。唉,早知道哪裏讓你栽個跟頭就好了。沒有刻骨銘心的痛,就不會長記性。”

邵承節汗顏。

“難打的藩鎮父親都幫你打掉了。你看看你打的都是什麽人?劍南、湖南、渤海……”邵樹德嘆了口氣,道:“當年阿爺與朱全忠鏖戰了七八年,身心俱疲,以至於經常懷疑自己能不能取勝,甚至暴虐想殺人。打鄆、兗、齊三鎮以及河北,遇到的那些死硬分子,恨不得把他們全殺光了。若無金仙……”

邵樹德咳嗽了一下,道:“總之,你打的藩鎮真不算什麽。那些狗屁渤海兵,讓朱瑾去沖一沖,早就稀裏嘩啦了。切記,邊界感,一定要有邊界感,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裏。”

“兒受教。”邵承節說道。

“罷了,有些事情教是教不會的,自己悟出來的才更記得住。況且這些道理你也懂……”邵樹德嘆道:“有邊界感就行,即便你有路徑依賴,但知道極限,那也出不了大事。再談談答卷,第二種情況你覺得有七成把握能統一,那麽另外三成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