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前所未有

親兵煮好茶後,李忠親自端了上來。

儲氏、解氏一前一後,端來了幾盤瓜果。

宋樂冷著臉,哼了一聲。

邵樹德哈哈一笑,將解氏拉入懷中。

宋樂臉現怒容。好家夥,當著他的面,還敢這麽離譜?!

邵樹德抓住解氏的手,指著衣袖,道:“羊毛織成的布,夏日穿之嫌熱,冬日穿著正好。”

解氏滿臉通紅,儲氏臉色復雜。

宋樂臉色稍霽,看了看後,道:“昔年在靈夏,有羌人販毛布至,買過幾匹,價甚廉,無人問津。”

“穿著可舒服?”邵樹德轉過解氏的臉,問道。

“大王所賜,自然……”

“說實話!”

“不是很舒服。”

“先生所言不差。毛布確實差了,不過還可以改良。”邵樹德放開了解氏,繼續說道:“今歲河陽免稅,明年征收兩稅之時,百姓若納羊毛,可折色收取。”

毛布或者說呢絨,邵樹德是下了大決心,一定要把這門產業做大做強。

因為這是可以結合百姓手中現有的物資,讓他們提高收入的。棉花、蠶桑,都需要額外種植,但羊不需要,本身就是三茬輪作制的一部分。

最理想的狀況,是北方寒冷地區的農村,家家戶戶紡羊毛、織呢絨;南方農村,養蠶繅絲,織造絲綢;至於中部,隨他們意了,蠶桑也好,羊毛也罷,甚至種棉花也沒問題。

糧肉奶產量的大增,以及隨之而來的鄉村手工業的振興,是一切夢想的起點。

在制度、風氣合適的情況下,社會會自我演進,完全不需要你充當發明家。

而且這是最紮實的,因為是從根基上開始經營,而不是拔苗助長,建立了一個沙灘上的城堡。

“若大帥能做出表率,帶頭穿毛衣,或許確實是一條路子。”宋樂說道。

“羊毛亦分等級。”邵樹德說道:“走,觀外便有,不妨去看看。”

“也好。”宋樂是個實幹家,對這些能增加百姓收入的事情非常關心。

金仙觀外有一個羊圈,總計不到百頭綿羊。

劉景宣屁顛屁顛地趕了過來,聽聞夏王要看羊,立刻點了一人,讓他牽出來一頭。

“先生請看。”邵樹德指著綿羊胸腹部,道:“這兩處的毛最差,為下等。頸部、背部之胎毛,上等;尾巴、腿部之毛,次等。若用上等毛來織布,穿起來不會太難受。次等毛亦可用來紡紗,制毯,下等便只能用來做刷子了。”

其實,次等、下等毛如果再精紡一下的話,也可以做毛衣。

羊為了抵禦冬天的寒冷,會長出一層細絨毛,山羊、綿羊都有。但山羊其他部分的毛粗硬,不好紡紗,所以絨毛特別明顯,故稱羊絨。綿羊的毛整體較為柔軟,與絨毛很難區分,故統稱羊毛,並不是說綿羊沒有羊絨。

次等、下等毛精紡,就是為了挑出柔軟細膩的絨毛,可以拿來做毛衣。

其他的毛,真的價值不大。有些粗硬的,除了做刷子沒啥用處。

“不意大帥竟對羊毛有此精研。”宋樂慚愧道。

還以為大帥在金仙觀鬼混呢,沒想到是在幹正事,這可真是錯怪大帥了。

“哈哈。”邵樹德略顯得意地一笑,道:“先生再來這邊看看。”

說罷,舉步進了旁邊一個房間。

“此物名為梳毛機。”邵樹德指著一台像長凳一樣的帶梳子的木質機器,說道。

羊毛的加工程序,一般分為洗滌、敲打、粗疏、弓彈和精梳四步,在此時的西域、中東和歐洲已經較為成熟了,有相應的機器。

不用不好意思,大唐的技術沒有點在羊毛上,因為沒這個需求,所以這些機器都是從西域胡人那裏學來的。

事實上直到後世,出土的我國古代毛紡織文物,多集中在新疆、青海、陜北,為少數民族聚居區。專業處理羊毛的技術和機器,在中原是比較匱乏的,也比較落後。

沒辦法,又只能搞拿來主義了,重金求購西域技術。

但邵樹德懷疑西域的技術也不是最先進的,目前還在想辦法引進阿拉伯、東羅馬的毛紡技術和機器。

至於靈夏原本存在的處理駝毛的技術,說實話太落後了,完全是手工處理,效率很低,是黨項人的副業,沒有太多參考價值。

“梳毛機,我也不太滿意。”邵樹德說道:“最好想辦法改進一下。”

是的,西域那些城邦的處理羊毛的機器,雖說比完全手工處理強,但也強不到哪去。邵樹德覺得,至少要改成腳踏式的吧,以提高效率。

當然這個也不用太操心,如果河陽真產出大量羊毛的話,有了需求,自然就會催生機器。

當棉花在宋代漸漸普及後,慢慢也出現了處理棉花的機器,有需求,就有市場,就有發明,完全不用你著急。頂多為了加快進度,可以高額懸賞,但真不用你當什麽發明家,更何況邵樹德也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