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馴化(第2/2頁)

王屋山這邊,很可能要開建第二個植物園,畢竟這裏的氣候與靈州不一樣。

不同氣候、土壤環境下,育種或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因此這是非常必要的。

“是。”江氏低著頭應道。

解氏見她可憐,也嘆了口氣,道:“走吧,去胡蘿蔔菜畦那邊看看。”

說罷,二人一前一後,到了另一處菜畦邊。

胡蘿蔔也是從西域胡商那裏買來的。

這其實是一種古老的“人造”植物,祖先源自歐洲的“野胡蘿蔔”和地中海區域的“巨胡蘿蔔”,經過人類長期栽種培育後,誕生了新的品種,就是如今的“胡蘿蔔”,在西亞一帶被廣泛種植。

胡蘿蔔其實剛種下。這種植物喜歡冷天,一般在七八月種下,冬天收獲。春天開種也不是不可以,但長勢不好,收成不高。

靈州已經有一部分百姓開始種胡蘿蔔了,這玩意相對耐幹旱、耐貧瘠,產量賊高,一畝地收個幾千斤不在話下,且冬季還在生長,能提高土地利用率——最絕的是,種胡蘿蔔不太需要治蟲,在沒有農藥的年代,這可真是無與倫比的巨大優勢了。

與甜菜一樣,胡蘿蔔也是非常優良的牲畜飼料。

這兩種農作物,邵樹德打算在中原慢慢普及,造福天下。

老百姓願意喊他“邵聖”,可不僅僅是因為他能打勝仗,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是邵聖真的極大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至少在吃飯這件事上,大夥都承邵聖的情。

民以食為天,能解決或者部分解決吃飯問題,這貢獻和聲望,可不是什麽其他東西能比的。

這就是邵樹德一直在追求的“不會消失”的東西。

你發明蒸汽機,沒有存在的土壤,它會如同隋代的水車一樣慢慢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但三茬輪作制這種高效率的農業生產方式不會消失,因為人人都會用。

引進、培育的種子也不會消失,因為人人都愛種。

培育的優良種畜也很難消失,因為確實好,人人都愛養。

農學系統的學生也從邵樹德口中得知了“基因”一詞,他們現在也有些概念了。知道所謂的基因對應著性狀,他們的工作就是做基因的排列組合,盡可能培育出更好的牲畜和農作物品種。

王雍最近就在寫書,打算把這些知識提煉出來,上升到理論。

經驗技術與理論科學,中間有著本質的差距。

王雍的這種習慣就很好,他開了一個非常好的頭,把經驗提煉升華,為今後的工作提供理論指導。其他各行各業,如果也有這種幹勁,那就完全是一副全新的局面了,都不需要你親自下場發明什麽,這種氛圍或者說風氣才是最寶貴的東西,比蒸汽機或煉鐵煉鋼寶貴一百倍不止。

菜畦裏的胡蘿蔔已經出苗了,看著非常喜人。

解氏、江氏走了一圈,發現沒什麽問題,心裏松了一口氣,將工具放回柴房後,便結伴到後面去了。

儲氏趴在窗欞上,目光透過窗格,沒有焦距地落在院中,仿佛在仔細欣賞中空氣中的塵埃。

解氏、江氏說著話走進了院子,儲氏的目光陡然一凝,悄悄掙紮了起來。

“別動。”邵樹德拍了一下,道:“張全義在汝陽盡散家財,厚賞諸軍,激勵將士守城,殺我兒郎。聽聞其新婦蔣氏,也把嫁妝拿出來發賣掉,充作軍賞。”

“可真是幹得不錯啊!”邵樹德喘著粗氣道。

儲氏轉過頭來,散亂的秀發遮住了半邊臉,低聲哀求:“別讓外人看到。”

解氏的眼角余光似乎往這邊轉了一下,嚇得儲氏差點蹲下腰去,但她根本動不了。

外間響起了腳步聲,到門口停下了。儲氏快要躍出胸腔的心臟又縮了回去。

良久之後,來人推開屋門,走了進來。

“何人找我?”邵樹德坐在胡床上,面色紅潤。

儲氏抱著襦裙躲到了屏風後面。

“大王,是河陽宋司徒來了。”拓跋蒲直接撲到了邵樹德的懷裏,膩聲道。

邵樹德有些心虛,道:“莫不是朱全忠揮師十萬,北渡大河,攻入河陽了?一定是!將他請到林中苑,我一會便去。”

拓跋蒲不情願地離開了邵樹德的懷抱,去傳令了。觀中人手還是少,她打算從拓跋部挑一些侍女,邵樹德也沒回應。

要是人再多一些就好了,眼下都沒幾個可以使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