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基地

五月二十,榆林宮外,熱火朝天。

邵樹德則在河對岸的東受降城,視察當地的農牧情況。

前次路過時,因為忙於戎事,都沒好好看看,現在班師了,自當查訪一番。

原振武軍的單於都護府已廢,轄縣金河縣並入勝州。該州人口也不少了,七萬余人,其中四萬人是從涼州遷過來的六谷吐蕃降人。

北巡已經結束,放歸的夫子們緊鑼密鼓地開始了搶種。

“宋副使,勝州是好地方,是不是需要再置兩個縣?”看著整好的田壟,邵樹德只覺異常舒心。

還好沒太過耽誤農時,不然百姓們豈不是要喝西北風。

前套平原,如今也慢慢開始執行三茬輪作制。在這件事上,河西諸部、青唐吐蕃是有大功的,貢獻了太多大牲畜。

靈州那個地方,這幾年糧食產量增幅不小,但粟麥播種面積卻增長有限。這還是在遷移了大量人口,每戶授田六十畝的情況下呢。究其原因,還是種牧草、種豆子的休耕地越來越多,六十畝中,始終只有二十畝是種主糧的。

保有十頭以上大牲畜的家庭越來越多。西征繳獲的牛馬駝等大牲畜分批賣給民人,為期十年,一年只需交二百錢,或者同等價值的粟麥即可。

草原諸部辦的牛莊也在持續租牛,這構成了靈州農業大發展的根基。

不僅僅是谷物生產量的增加,更重要的肉、奶、皮革、牛角、牛筋的產量也與日俱增。

其實現在還沒到享受果實的時候。

因為推行的時間還是太短,十年都不到,民戶家裏的牛還沒到飽和狀態。再等五到十年,市面上就會出現大量待宰的老牛,牛肉價格必然會逐年下降——現在奶酪之類的價格已經持續下降好幾年了,慢慢成了靈州百姓的重要食物。

定居,種高產牧草,養牲畜,這是在宜牧宜耕地區對付遊牧部落的大殺器。但凡安定下來的,都會被慢慢同化,這是客觀規律,除非朔方幕府倒台,進程被中斷。

西套平原的成功經驗,邵樹德打算慢慢復制到前套平原。

金河縣(呼和浩特)、東受降城(托克托)、中受降城(包頭附近)、榆林縣(準噶爾旗附近)四地,是重中之重。

“大帥,東城、中城戶口日漸增多,設縣可也。”宋樂看起來老了許多,但精神頭不錯。人吃人的時代,能有一片田園牧歌的凈土,對於亂世中人可謂彌足珍貴。

這幾年宋樂還寫了一些農事詩,比如《勝州東城贈田叟》、《仲春逢耕者》、《良田行》、《河堤曲》、《題野老農舍》等等。

邵樹德看過,覺得好。封氏姐妹也覺得好,辭藻不華麗,可能與宋樂的性格有關,但感情真摯,也有很多農事活動的細節,可見這是實幹派的風格。

“三受降城、天德軍城,有幾個可設縣?”邵樹德問道。

西受降城,以前做過天德軍理所,邵樹德的老家,幾千口人還是有的。

天德軍城是後來設的理所,人極多,三萬余人,幾乎都是軍士家屬,比豐州城多多了。

中、東二城,人口不豐,原本各有三四千人的樣子。這幾年吸收了一些河壖黨項部族,戶數都超過了一千五百,年初的時候又各分了五百戶蜀人,確實可以設縣了。

“皆可設縣。”宋樂道。

“既如此……”邵樹德沉吟了一會,便道:“西城置大安縣,天德軍置天德縣,中城……”

邵大帥還是文化水平有限,一時想不起什麽好名字。

西城的“大安”之名,來自天德軍,因為該軍初設時,玄宗就賜號“大安軍”,後來改為天德軍。

中受降城的話,難道要用李益登三受降城時“一夜征人盡望鄉”的典故?不,這樣太喪了,對軍心不利。

“中城便叫安北縣。”邵樹德一拍手掌,想到了。

開元二年,中城是安北都護府的理所。

“東城叫雲中縣。”

“如此,勝州便領安北、雲中、金河、榆林、河濱五縣,豐州領九原、永豐、天德、大安四縣,還有麟州新秦、連谷、銀城三縣,皆付於君了。”

河套三大平原,西套已經在深入開發之中,前套才起了個頭。

以前害怕在這邊大肆建設,會打水漂。但經歷了這麽一番動員,十余萬大軍東進雲州,邵大帥又覺得自己行了,勝州似乎可以進入重點開發狀態。

南方蜀地的漢民、編戶的吐蕃降人,再加上慢慢消化的河壖黨項,先搞起來吧。

西夏時代,勝州大部分在遼國手裏,豐州又是前線,這兩個平原都沒開發,唯有靈州成了西夏的核心錢糧基地。

現在麽,豐州先不管他,勝州可以搞起來。今後若河東有事,勝州也可以成為一個前出基地,供應糧豆、牧草、牛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