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0章、我們都能歌唱

應該都是想抓住大學生開學這個時間點。

專輯磁帶順著他們去銷售。

樂器由滬海到各地返校的大學生護送著到校。

報紙……也想讓高校大學生們先分享銷售。

在沒有網絡的時代,信息傳遞和物流運輸其實都是很單一的。

荊小強對滾社聯盟這種遍布全國高校的網點形式,肯定會下意識的利用起來。

所以他每次會議多少都會提到。

滾社銷售部、報社、常丹琳都會不約而同的搶著用這個網絡。

然後就形成個什麽情況呢。

樂器贈送占據了道德口碑的高峰。

磁帶專輯先推出銷售,就等於是先預演了一把大家都來倒磁帶。

然後報紙過了三四天才推出,各家滾社已經很嫻熟了,接到通知就直接去音像社拿捆紮好的音樂報。

接著迅速分發到當地各家高校。

最後大學生們蜂擁而出的在當地賣報紙呀!

改開後,國內除了省會,其實各地級市以下很少有本地報紙。

大多數省會城市也沒有賣報人,都是在報刊亭之類的擺售。

能想象一座省會城市突然冒出來上千甚至更多賣報的年輕人嗎。

五毛錢一份的報紙,兩毛錢給各地,報刊亭賣也是這個價,滾社大學生們賣也是這個收入。

同時期同樣十六版其中四版彩印的《足球》報、《體壇周報》都是一塊錢。

因為這兩家還拿不到什麽值錢的廣告。

省台廣告都還能在幾千塊的時代。

要保證不虧本就得賣到這個價。

可音樂報第一期,就帶著荊棘之花襯衫、MIYA運動內衣、以及二十多個其他品牌的小廣告!

襯衫和運動內衣給了各二十萬的廣告費,拿了半版廣告,MIYA運動內衣甚至拿了底版的彩色廣告位,安寧親自上陣拍的慢跑照片!

據說好多各地老蛇皮,光是看見這個就掏五毛錢買報紙了。

何炯炯他們報社有個清京大學的高材生,反復核算過這種發行+大學生賣報的模式。

當時出人意料的定下個十萬份的印刷量!

要知道著名的《體壇周報》在88年創刊,第一年都每期只發五千份!

哪怕是到九二年,每期發行量還不超過二十萬。

這個開局數字已經很驚人了。

可荊小強跟女老板都支持保證量,樣報送到文工系統那邊看了也是贊不絕口,除了底版那運動內衣廣告是不是太那個了點。

事實證明,他算少了!!

算一算就明白,九十年代初,全國還沒經歷高校數量大爆炸,後來幾千高校的總量鋪開到了很多地級市,其中大部分是專科院校。

這年頭大概五六百所高校大部分都是本科院校,大專還沒從中專升級起來。

也主要散布在省會為主的地區。

這就造成滾社的發展如野火過境,很容易在同一座城市蔓延。

任何高校可能都有那麽極少數喜愛搖滾的愛好者。

哪怕不知道滾社,通過老鄉聯系,同城流竄,都能迅速加入進來。

所以一年多下來,經過兩輪鵬圳搖滾夏令營,幾乎每座高校都有滾社分舵,沒有的都在搶著被發展!

這就意味著五六百個報紙分發點,每個點平均才分到兩百份?!

其實有些省級重點大學直接就攔截了上千份報紙。

好些滾社可憐巴巴的也就分到一二十份意思下。

自己看都不夠,還談什麽賣?

這時候滾社特殊的結構又發揮了效應。

任何基層滾社有不爽的地方,發現不公正的地方都能給荊小強這邊打電話直接投訴。

哪怕留的是唱片公司熱線電話,也能迅速發現問題。

動用滾社賣報紙的本意是為了讓音樂報能擴展到更多地方,更多人手中。

只往重點高校、省會傾斜是不是不太好?

所以反應到荊小強這邊來的時候,他也不太會:“那就印二十萬份好了,既然有人看,那多印點賣唄,越多越賺錢吧?”

沒錯,真的有人看。

創刊號頭版頭條,就是荊小強帶著滾社在鵬圳街頭演唱的彩照,中國高校搖滾音樂社鵬圳夏令營圓滿結束……

文章還有點八股文的味道,熱烈慶祝,為了建設祖國之類的用語很多。

但恰恰是這種文章,奠定了音樂報的高度,不是那種娛樂小報。

非常清晰的介紹了這個夏令營的宗旨,每年都會延續下去,全國各大高校源源不斷的參與。

在過去的一個多月裏,每天二三十處表演場地,總計超過六百場公益演出,現場觀眾超過一百萬!

贈送樂器吉他、廣播收音機超過一千件。

本來裏面強調是荊小強捐款的,被他審稿時候要求抹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