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遼東之勢(續)

1674年1月22日,安平堡(今俄羅斯維亞澤姆斯基市)。

一支“狗車隊(即狗拉雪橇)”停靠在安平堡外,幾名來自渤海國的官員仰著頭,扯著嗓子,正在與城頭上的駐守明軍交涉,表示他們是正常前來貿易,請求立即入城。

但安平堡的明軍不知是太過謹慎,還是想故意折騰這些北方的“野蠻子”,一會讓他們將渤海國官方開具的堪合文書用吊籃送上去,一會又讓這些渤海國官員和護衛脫下皮裘,解下兵刃,以示沒有敵意。

安平堡是永王轄下鎮州屬地最靠北的一座據點,位於烏蘇裏江右岸,距離渤海國的都城——勃利城只有一百五十多公裏,於兩年前建立。整個堡寨采用磚石巨木混合材料建成,周長不過七百米,駐守明軍八十余人。另外,堡寨裏還有一百多名農人,於附近屯墾拓殖,種些大麥、土豆,以及各類蔬菜,以應部分所需。

這座小小的堡寨,雖然駐守的兵力不是很多,但憑借犀利的火槍和兩門3磅的火炮,在周圍百裏範圍內,成為一股最為強大的勢力存在。附近的赫哲人、索倫人,或為了尋求保護,或為了獲得急需的日用物資,紛紛來此爭相示好,甚至也有表示臣服歸順。

鎮州於該地區經營二十余年,在齊國人的指導下,也漸漸摸索了一套成熟的地方征服手段。沿著河流走向,控制關鍵要津,設立堡寨。然後憑借強大武力,宣示對當地的治權,並與當地交易土著各種土產。通過武力威懾和經濟控制,再征發周邊土著精壯為軍中兵員或者苦力。

待數年後,那些為鎮州服役或者服務的當地土著,在經歷了“文明”的熏陶和“現代”的生活方式後,一般都會選擇主動向鎮州靠近,成為治下之民。

截止到目前,整個鎮州地區已擁有約二十二萬人,其中包括那些登記在冊的赫哲人、索倫人等地方土著人口就有三萬余。

對於北邊那個由一群清虜叛逆建立的渤海國,鎮州當地的官員和駐軍對此,心情是極為復雜的。從感情上來說,他們並不是很接受對方的存在,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尤其是他們的統治階層皆為女真族,焉知不會又變成一個野蠻的“清虜第二”?

從地緣安全方面來說,這個渤海國也是我鎮州潛在的威脅,話說,當年虜酋努爾哈赤不就是以建州左衛一個小部落,先蟄伏於遼東,經過多年“猥瑣發育”,逐漸坐大,最終擊滅遼東各個勢力,後來又趁我大明內亂之際,殺入關內,幾乎覆滅大明王朝。

可是,這個渤海國是齊國一手扶持起來的,說是為了對付那些從極西而來的羅刹人,並還可以對清虜的遼東地區形成威壓之勢。

考慮到大家都擁有一個共同的敵人,鎮州便在齊國的指導和永王的嚴令下,這麽多年來,一直與這個渤海國保持著相對友好合作的關系。對方以皮毛、鹿茸、人參、金銀等物資,與鎮州當地交換糧食、布匹、食鹽、農具等生產和生活用品。

這個時期,貴重的毛皮是非常走俏的商品,不論是賣給齊國,還是運到大陸、朝鮮,都能獲得不菲的收益。鎮州及渤海國所據的黑龍江地區地域廣闊,河流縱橫交錯,地勢平坦,其上覆蓋著許多原始森林,生長著各種耐寒的動物:貂、北極狐、銀鼠、白熊、麅子、狐狸等,獵取它們的皮毛,就是該地區民眾獲得收入的最主要經濟手段。

通過毛皮交易,以及轉手倒賣的途徑,鎮州地區每年從這個渤海國賺取的白銀,就不下二十萬兩,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移民開拓。

可隨著清虜勢力在遼東地區的崩潰,渤海國趁機南下侵占了原奴兒幹都司部分舊地,這讓鎮州當地的官員和駐軍立時警覺起來。他們非常擔心,這個渤海國會不會全盤繼承和接收此前清虜的所有勢力,再演當年後金之事。

聽說,齊國人對此也是非常惱火,準備就渤海國貿然南下之事,與其進行一番嚴正交涉,迫其退出松花江流域,轉而繼續向北邊和西邊擴張。

至於渤海國會不會突然侵襲鎮州領地,當地駐守的明軍並不認為會真正發生。別看鎮州地區的明軍數量不足兩千人,僅四個營,但這些軍隊可都是全脫產的職業軍人,而且還是由齊國軍事教官一手訓練出來的新式火器部隊。

若是爆發大戰,鎮州地方官員還可以征發當地土著,以及各地武裝鄉兵,就是動員出一萬人的武裝部隊,也不是很難的事情。

渤海國幾乎年年都南下遼東,或者朝鮮西北兩道,例行打草谷,擄掠丁口和財物,如入無人之境,幾乎都未遭遇太大的反擊。可若是想來攻我鎮州,那可得好生掂量一番,說不定就會讓你進得來,未必就能出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