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五章 潮湧(五)(第3/4頁)

“這大清不會被大明給反推了吧?”蔣永銳站在運河邊上,眺望著南方,臉上帶著幾分忐忑,也帶著幾分惆悵。

……

1月28日,朝鮮,漢城。

朝鮮總戎使申瀏看著滿目瘡痍的城中景象,不由悲從心來。整個漢城上下,顯見被撤兵北返的胡虜縱兵搶掠並焚燒過一遍,到處都是殘垣斷壁,無數的官兵和百姓屍體倒伏於城中各處。就連巍峨富麗的昌德宮(原朝鮮王宮景福宮在壬辰倭亂中被焚毀)也被胡虜大軍縱火焚燒,其中財物也被盡數擄走。

城中幸存的官員和百姓,眼神漠然地看著進城的朝鮮禦營廳官兵,仿若仇寇。這也難怪,滿清胡虜大軍尚未攻至漢城,國王和諸多大臣便蜂擁逃出城,避往江華島或者南漢山城,留下滿城百姓於此。當胡虜前鋒數千人駐馬城下時,留都大將李時昉不戰而降,將漢城拱手送於胡虜。

在滿清胡虜大軍占據漢城期間,先將守軍五千余盡數斬殺於漢江邊上,使整個江水為之血染浸紅。隨即,胡虜又開始縱兵搶掠城中府庫和王宮、官邸,肆意淩辱朝鮮婦女。城中百姓稍有不從或態度不恭,立遭刀斧加身。

一個多月時間裏,漢城百姓死難者數萬,官庫、富商、大戶被搶掠一空,金銀布帛等物資堆積如山。當十幾天前,滿清胡虜大軍撤出漢城時,又進行了一次酷烈地屠城,那些在胡虜占據漢城時心存僥幸,未及逃出城中的朝鮮軍民幾乎被屠戮殆盡,死者達八萬余。

而清虜大軍押送著數百輛大車,綿延十余裏,從漢城緩緩退往北方時,附近勤王軍隊皆不敢阻,目送胡虜大軍撤退。

漢南山城中的朝鮮君臣聞報滿清胡虜大軍撤走後,仍不敢出城一觀,擔心胡虜使誘敵之計,然後殺一個回馬槍,攻破漢南山城。待十余天後,各路探馬來報,確認胡虜已經走遠,國王李淏遂派總戎使申瀏領兵三千,先行趕至漢城。除了向北探查胡虜退走的消息,還要通知附近勤王兵馬聚集於一處,來漢南山城接駕以返回漢城。

申瀏嘆了一口氣,招來幾名將領,命令他們帶兵暫時維持城內秩序,征發民夫清理城中各處毀損建築,同時收斂眾多死難百姓屍體。

隨即,申瀏領兵出漢城北門,尋著滿清胡虜大軍撤退的方向,一路小心跟了上去。至於追上胡虜大軍以後該如何行事,申瀏並未得到國王李淏的具體指示。不過,他不認為憑轄下幾千人就能對胡虜構成威脅,無非就是一路監視著胡虜退出朝鮮境內,確認他們度過鴨綠江,返回遼東。

我朝鮮王國經此一役,兵民遭受巨大傷亡,從漢城往北直至鴨綠江畔,數十座城鎮要隘被胡虜攻破,並被焚毀破壞殆盡,物資損失無數。恐怕至少十年時間無法恢復元氣。此前國中上下討論熱烈、輿情洶洶的北伐之議,恐怕也會就此偃旗息鼓,暫時絕了這個心思。

“天下之運,在胡,不在我矣!”掃了一眼麾下官兵,個個面露懼色,士氣皆無,若是胡虜大軍轉身攻來,這數千人怕不是立時就崩了,申瀏不由搖頭哀嘆一聲,將身上的披風緊了緊,右手牽著的韁繩也松了下來,胯下的馬匹非常知機地將腳步變得緩了下來。

……

2月2日,安州。

嶽樂端坐於馬上,面無表情地看著清川江對岸,那裏旌旗獵獵,約四五千的明軍駐守於江邊的土壘之後,數門火炮時不時地朝江南岸發射炮彈,在堅硬的冰面上連續彈跳著,砸入正在不斷逼近的清軍步甲,蹚出幾道血路。

在江北的岸邊,數百明軍趁清軍未接近時,不斷地揮動錘子,將正在緩慢結冰的江面再次砸開,露出大片大片的浮冰。

“讓毛文中動作快一點,盡速沖至對岸,阻止明軍繼續破壞冰層。”嶽樂大聲命令道。

“嗻!”一名護兵聽令後,立即催馬朝前陣奔去。

“大帥,要不要出動騎兵從側翼沖過去?”瑪爾塞看著有些不耐。

那些漢軍八旗已經沖了兩次,每次都是剛剛沖至江北岸邊,就遭到對方火銃排射,死傷累累,未能上岸。而且,岸邊的冰層不斷遭到明軍的破壞,已經變得非常脆薄,不少士卒陷入河中。雖然是岸邊水淺位置,不足以淹沒人體,但齊腰入水,冰冷刺骨,加上身披甲胄,立時就失去了行動能力,被明軍射殺於岸邊。

“冰面濕滑,騎兵不能盡速奔馳,與步兵沒什麽兩樣,且讓漢軍再沖幾次。”嶽樂搖頭說道。

“也不知道哪來的明軍,竟然敢以區區數千人,堵我八旗歸路?”固山額真喀喀木皺眉說道。

“朝鮮距離登萊不遠,想必是從那裏跨海而來的。”賴達猜測道。

“未必是登萊明軍。”嶽樂臉上帶著幾分異色。經過盛京時,除了接到朝廷密令,指示他攻擊朝鮮需要達成的幾項目的,他還收到了關內若幹軍情通報,其中有一條,就是鰲拜於徐州領大軍五萬余,從江淮攻入山東南部,然後鑿穿半島,直撲登萊腹心,爭取一舉覆滅永初朝廷。以鰲拜迅猛的作戰風格,這時,登萊之戰恐怕已經結束,說不定已經擒殺了永初君臣,徹底消除了這處掣肘北京的心腹大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