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唐詩宋詞(第3/4頁)

【但總體而言,詩詞文化的發展,不僅是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留下了眾多精彩篇章,更重要的是,透過這些詩詞文化等的發展,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和認知那時的歷史,以及當時朝代下的風土人情等。】

【仿佛能夠透過這些詩詞文章,可以走進那些古人的內心,去感受他們的所聽所聞,所思所想,多麽奇妙精彩。】

歷朝歷代下,不少人倒是聽出了些什麽。

雖然每個朝代的文化發展都有其特點,但好像是“唐詩宋詞”地位更高也更出名一些?所以這唐詩宋詞究竟有何精彩之處,竟能壓其他文化一頭?

【講完古詩詞的發展演變,那讓我們再回到唐朝這裏,看看唐朝的詩究竟是怎麽具體發展和興盛起來的吧。】

【首先還是要說一下格律,格律的定型是在唐朝,但其實格律也是在南北朝時期出現的。當時就已經講究了詩的格式和音調,但主要特征最多更是講究聲律和對偶,象征著從古體詩到近體詩的過渡,代表詩人就是沈約,提出了四聲八病,在詩的語音方面也是很嚴格。】

【古體詩沒什麽拘束和限制,但近體詩,也稱格律詩,限制和講究就多了,就像我們之前說過的

平仄,押韻,對仗。】

【隨著唐朝國力的日益強盛,政治開明,科舉制的發展,以及其後國家命運的轉折等等,其詩的發展變化,自然也是越來越講究,風格流派也越來越多樣化,於是造就了百花齊放的燦爛和巔峰局面。】

【但這其中,必然少不了眾多詩人的參與。】

【所以唐詩是怎麽被推動發展的?我們先來介紹第一位人物——即初唐時期的王績。】"嗯?“”竟是我!"

聽到自己的名字竟是被天幕提起後,王績瞬間笑起來,舉起一杯酒朝向友人:“是不是當喝一杯?"

"這是自然——">【王績三仕三隱,可都和酒有關,雖然心念仕途,但是又自知難以顯達,於是最終歸隱到了山林田園之中,以琴酒詩歌自娛,而王績三次仕途的經歷,第一次就因為喝酒誤事,於是就被彈劾回了家。】

王績:

友人:'

"

手中的酒突然不知該如何辦了。他們是喝……還是不喝?

【第二次,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而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

【當時弟弟王靜問王績:"待詔快樂否?"王績回答說:"良酒三升使人留戀。"於是侍中陳叔達聞之,由三升加到一鬥,時人稱為“鬥酒學士”。】

【對,因為當官能夠每天三鬥酒。】

【第三次是在以病罷官後,王績再次被朝廷征召為有司,時太樂署史焦革善釀酒,王績便自求任太樂丞。

吏部認為這不合品級不同意,王績堅決請求說:“這是我深切的願望。”最終吏部只能按照王績的請求任命了他。】

【焦革去世後,他的妻子甚至還一直給王績送酒。

一年多以後,焦革的妻子又去世了,而後王績說:“這是蒼天不許我暢飲美酒嗎?”隨即竟是就棄官離去了。】

【是的,因為焦革擅長釀酒,於是王績死活要和人家當同僚,在同僚和妻子相繼去世後,沒了酒喝,就幹脆回家隱居,然後自己研究釀酒,實屬是為了酒自產自銷了。】

秦王宮。

贏政:"……"

嗜酒如此,他不是很懂。

不過酒嘛……

看看資料庫中應該有相關資料,倒是能發展起來,畢竟美酒這種東西,確實是讓很多人都難以拒絕。

【聽到這裏,是不是以為王績就是個嗜酒如命的人?】王績立即搖頭,他當然不——

【是的,他是。】

王績:"……"

【但王績也是有治國理想在的,只可惜三仕三隱,他自認自己的才華無人賞識,這點在王績的《野望》中就有所展現,在描寫了隱居之地的清幽秋景時,在閑逸的情調之中,又帶著幾分仿徨,孤獨和苦悶。】

【東臯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最後一句“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大致就表達了現實中沒有人懂我,於是只能寄情於隱居生活了。】

【其中“采薇”的"薇"是一種植物,相傳周武王滅商之後,伯夷,叔齊不願意做周的臣子,於是在首陽山上采薇而食,最後餓死,其後“采薇”就有代指隱居生活的意思。】

【王績的詩近而不淺,質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曠懷高致,直追魏晉風骨。】

【他追隨陶淵明的腳步,語言風格樸素清新,又將山水與田園結合在一起。

其代表作《野望》,可以說是現存唐詩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詩,相當於開了“山水田園派”結合到一起的先河,也算是唐朝詩歌改革發展的先驅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