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豆沙寒燕

寒食將至,火禁即將到來。

這幾天不能生火做飯,是以各家各戶都忙碌起來,開始準備未來三天的飯食。

林稚早早地給沈小七放了假,讓他回家幫母親準備熟食,送走最後一批客人,掛上打烊的食牌,食鋪裏就只剩下自己。

他一邊蒸米飯一邊慶幸,還好現在火禁有所放寬,人們可以把提前備好的冷食加熱,不必再像往年一樣吃冷飯了。

不然以他柔弱的身體,恐怕又會胃疼個三天三夜,到時候又要花一筆不小的費用。

那可是都是他開酒樓的本金!

蒸完米飯和饅頭,林稚開始做回鍋肉。

這道菜的含義全寫在菜名上,除了在制作過程中肉需要回鍋制作,還有越回鍋肉越香的意思。

從前還不覺得,現在看來,簡直是寒食節必不可少的一道菜。

用豬油炒散五花肉片和蒜苗,放茱萸醬和豆豉煸出紅油,等到辛辣的肉香冒出來,再用醬油調個顏色。

醬色的肉片色澤紅亮、焦香撲鼻,微微卷曲而不幹焦,和鮮綠的蒜苗顏色搭配相當,看著就能吃三碗米飯。

林稚夾了一片放在碗裏,慢慢品嘗。

肉片入口微辣回甜,肥而不膩,一筷肉片一筷蒜苗,小半碗米飯下了肚,他才記起這是他未來三天的食糧,戀戀不舍地放下筷子。

接著做炸魚。去頭去尾的小黃花魚用鹽和五香粉腌漬,裹上雞蛋面糊,中火油炸,一口一個香香脆脆。等到寒食的時候拿出來再復炸一遍,更酥更香。

做完回鍋肉和炸小黃花魚,又做了燉肉、素菜和一些小點心,林稚估摸著未來三天應該能吃得不錯,簡單收拾一下,心滿意足地進入了夢鄉。

翌日一大早,食店門前排起長隊,第一波來用朝食的客人已經到了。

“店主人,給我來兩碗麥粥,並一份麥糕!”

“我要一碗乳粥和一份酪乳餅。”

“林小郎君,麻煩給我來些凍姜豉,要三份!”

因著到了寒食,食店裏上新了許多節令食品,大多是朝食,比如麥粥、酪乳餅、凍姜豉,都很得食客們的喜愛。

其中要屬麥粥和凍姜豉最受歡迎。

麥粥是加了麥芽糖的粥,麥仁和碾碎的杏仁一同熬煮,臨出鍋加一碗濃稠的麥芽糖汁,吃起來濃香甜蜜,口感軟脆。

凍姜豉則是用姜末和豆豉涼拌的豬肉凍。

燉豬肉留下的肉汁,放涼後自成肉凍,拌上姜末和豆豉,口感彈潤,切成四方塊來吃,味道有點像肉皮凍。

只不過凍姜豉內含肉碎,且通體分布肉花,口感更富有層次,肉香味也更濃郁。

林稚看著面前的長隊,不急不徐切著姜末,笑道:“都有的,大家排好隊,不要擠。”

他和沈小七一個負責做飯,一個負責包裝和記賬,有條不紊,硬是把兩個人發揮出了一個團隊的效果。

兩個時辰過去,今日朝食的售賣算是告一段落,要開始蒸寒燕了。

寒燕是一種能捏成飛燕、鳴禽、走獸、瓜果、花卉等各種形狀的面食,蒸熟後著上鮮亮的顏色,栩栩如生,就像粽子之於端午、月餅之於中秋一樣,是寒食節人人必吃的食物。

朝食和午食這段時間客人不多,正好能趕制這種節令面食。

沈小七看著竹屜上揉好的面團,撓頭道:“阿郎,我手笨,捏不好寒燕,每年過寒食阿娘都因為這事念叨我。”

“無妨。”林稚指派另一項任務給他,“幫我拌豆沙餡就行。”

“豆沙餡?”沈小七瞪大眼睛,“阿郎,你要往寒燕裏加餡料嗎?”

林稚點點頭。花裏胡哨的白面饅頭也只是白面饅頭,不如創新一下,做成味道更好的豆沙包。

擔心沈小七吃不慣,他道:“除了赤豆餡兒,還會做一些傳統不加餡料的。”

接受能力良好的沈小七早已行動起來,沉浸在對“豆沙版寒燕”的美好幻想中,把洗好的赤小豆放進鍋裏,開了火,喜滋滋道:“都聽阿郎的!”

林稚笑著睨他一眼。

赤小豆和□□糖慢慢燉煮,煮到豆沙與豆皮自動分離,細膩的豆沙溢出來,豆子的甜香飄了滿屋。

用湯匙舀一勺,糖放得正好,甜味浸潤舌尖又不膩人,滿口都是豆沙的香甜軟糯,只是豆皮夾雜在其中有些影響口感。

古代沒有料理機,要將豆皮完全打成蓉狀需格外費些時間。

沈小七很有眼力見地接過勺鏟,沖林稚拍胸脯道:“交給我吧阿郎!雖然我捏不好寒燕,但是拌好這些豆沙還是沒問題的。”

在他攪拌豆沙的這段時間裏,林稚動作利索地捏好了幾十只寒燕,用黑芝麻給它們點好眼睛,已經放鍋裏蒸著了。

沒過多久,沈小七不負眾望地完成了任務,攪好的豆沙餡兒綿密細勻,不見一絲雜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