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第3/4頁)

鄭源聽到這個名字,神色微愣,片刻臉上的清冷稍稍褪去,換了一臉恍然,“原來是他老人家,當時我在泉州,與他也算是忘年交,可惜斯人已逝,那依小寧大人的意思是?”

寧晏胸膛隱隱震動,“我想提議由您帶領中原的海商,乘巨舶徑望南洋而去,與諸夷貿易。”

寧晏話落,廳堂內響起此起彼伏的抽氣聲。大家交頭接耳,漸漸的沸議如潮水蕩開。

曹大人繡袍一抖,激動道,“原來小寧大人要等得便是咱們鄭公公,你想要鄭公公領頭去南洋,這麽一來,咱們所有海商舶主都可隨行,有朝廷的水軍護送,也不用擔心海寇,如此還能彰顯國威。”

“好,好!”

“我贊成!”

“我也贊成,鄭公公,您就答應吧!”大家異口同聲。

鄭源捏著胡須沉吟片刻,“這不失為一好計,不過此事我還得上報朝廷,最終得陛下拿主意。”他不由多看了寧晏一眼,難以想象這個想法竟出自一女子之口,

“不知小寧大人怎會生出如此妙計?”

寧晏靦腆一笑,朝鄭源施禮,“我不過是拾人牙慧罷了。”

鄭源哈哈一笑,“小寧大人莫要謙虛,這個主意要不是你的,那定是世子的奇思妙想!”

“不不不,”寧晏連連擺手,“這個主意不是我的,也不是世子的,恰恰是鄭公公您的主意。”

鄭源大吃一驚,指著自己不可置信,“我?我什麽時候說過這樣的話?”

寧晏並不想居功,這番宏願的確出自鄭源之口,

“十年前,您提督泉州市舶司,那一年中秋月圓,我外祖父邀您在清源山頂的觀海亭賞月,我外祖猶在思念故人,您卻是酒入豪腸,劍指海川道,‘若有生之年,當艦履南下,蕩平海潮,令萬夷來華,百國朝貢。’”

寧晏嗓音清脆,如珠似玉,“後來我外祖父將您這句話寫下來,掛在書房,您如今去穆園,亦可瞧見。”

朝廷出一部分兵力和船只,船上貨物及一應開支都由海商與舶主出,這一趟隨國使出行,他們穩賺不賠,這樣也省了朝廷開支。

鄭源聽得那話,愣了許久,這確實是他的宏願,只是年歲已久,年輕時的豪情壯志已沒入歲月的塵埃裏。

他這個年紀,不上不下,該要做出一番功績,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哪怕未來不能執掌司禮監,至少史書上也能留一筆。

寧晏這個提議著實令他心動。

早聞這位燕少夫人是個通透人,甚得陛下與太後贊譽,今日一見,名不虛傳。

若是寧晏的主意,市舶司的官員或許猶有異議,一旦是鄭源首倡,那誰也不敢質疑。

鄭源在泉州本有根基,如今又是奉皇命而來,他的身份更鎮得住這些當地豪強。

沒有人不附和,堂內氣氛為之一變。

自然也有人見不慣寧晏搶風頭,抖抖索索提起錢莊借貸一事,

“小寧大人,既如此,那你還讓百肆借銀子作甚?若是鄭公公此行能幫咱們帶來單子,百肆坐等開工便是。”

鄭源也投來疑惑的目光。

寧晏笑著搖頭,“不,鄭公公下南洋還只是第一步,您此去,一是彰顯我大晉國威,二是捎上我大晉海商去貿易,但最重要的,是由您將咱們開禁的消息傳去南洋與西洋諸國,把開禁時間告訴他們,邀請他們在開禁那一日,來大晉參與開禁儀式,當場下訂單,交貨銀,若是趕得快,回程便可捎回去。”

大家聽得這,神色豁然一亮,“這倒是聞所未聞.....”

“我已想好了,當日下貨單者,咱們可以少收稅銀,我記得市舶司先前給通關貨物收稅十之稅三,那一日咱們可十稅二,如此必定能引得他們爭相來朝。”

寧晏說完,含著期待問鄭源,“您覺得這個主意怎麽樣?”

這是她輾轉反側才想出的主意,鄭源出使只是噱頭,真正能給大晉帶來商機的是南洋商人,鄭源代表朝廷把消息傳出去,將南洋商人引來大晉,他們帶貨物售賣要交稅銀,買一批回去還要交稅銀,大晉海商亦是如此,這麽一來,光開禁那日的稅銀便是不計其數,百肆得開,雙方來往越發稠密,這是最快能充實國庫的法子。

她查過市舶司十年前的紀錄,最高的一年稅銀曾到一百萬兩,而當時以物換物的時候猶多,倘若從今往後,全部改收定額稅銀,屆時銀子如流水歸於市舶司,每年定期在泉州或番禺舉行諸國來朝商貿宴,貨單前仆後繼,大晉商貿越發繁榮,稅銀可源源不斷湧入國庫,今後再也不用愁沒銀子打仗,戶部也不必再捉襟見肘,國力蒸蒸日上,陛下實現中興指日可待。

廳堂內好一會兒都靜若無人。

眾人過於震驚,以至一時誰也沒吭聲,也忘了做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