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5章 主設計結束,審查組到來(第2/3頁)

當然了。

因為內層增加了管道,肯定要對相關部分加厚,總重量還是會有所增加。

“只有最初預計的十分之一,而所能提供的動力和穩定性,增重也是可以接受的。”

孫磊做計算後得出結論。

趙奕倒是非常的淡然,他做設計以後就已經知道結果,計算對他來說沒有任何難度,他只是把設計拿給其他人看,象征性的讓他們提一下意見,讓每個人都增加一下參與感。

最好的結果就是全體通過。

如果有人提出意見也沒有關系,適當的簡單解釋一下,選擇性無視就好了。

到此。

孫磊的設計方案,問題全部被修正。

這一套設計被完全敲定,研發組內部慶祝會,大家都來恭喜孫磊的成功,一套設計能被采納也就代表了成功,周慶也沾了一點‘功勞’,他比孫磊還要受羨慕,因為他真的只是說出了想法,孫磊是做了設計並全程跟著做研發,來了昆侖二組後每天過工作超過十二小時,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

趙奕在慶祝會讓大家再接再厲,“我們爭取一口氣把問題都解決,設計出全新的、最頂尖的風扇發動機!”

“這個項目拖了太久的時間了。”

他很認真地說道,“我真想一口氣就做完。剩下的工作也不多了,都努力、加油……”

趙奕對大家的鼓勵是發自內心的,但其他人大多都很不理解。

“項目拖了太久的時間?”

“多久?”

孫磊就疑惑的問道,“據我所知,昆侖二組才剛組建吧?”

周慶道,“你來得晚,趙院士說的時間,應該是從我們運來樣機算。”

“到現在多久?”

“快半年了,我們是年後三月份來的,現在都九月份了!”周慶回答的很認真。

“半年?久?”

孫磊呆呆的聽著都不知道該說什麽。

王屋發動機組是昆侖發動機組分出來的,出來的時候就帶著一大批人和技術,他們做的工作只是在原有的基礎進行修正、改善,結果用了八年多時間設計才定型,後續制造出了樣機,而到了現在距離能裝配戰機,依然還是遙遙無期,感覺最少差上兩、三年。

燕華大學這邊研究昆侖樣機才半年時間,就已經完成了核心的渦輪葉片材料研發,又論證了壓氣機放氣活門設計,成果可以說十分斐然。

但是,完成設計?

“後續還有很多工作,按照這個進度來說,最快,最快,也還要一年時間吧?”

孫磊是按照趙奕的工作效率來計算的,換做是王屋發動機組,別說是一年時間了,再給三、五年能設計定型,就已經可以接受了。

……

孫磊遠遠低估了趙奕的速度,因為他不了解趙奕的工作方法。

接下來是內部葉片設計,包括渦輪葉片、增壓葉片,還有前段的扇葉等等,只要是在主軸上的部件,都是整體進行設計的。

這就必須用到王志國的燃燒室動力論證。

王志國來到燕華大學後,都快成為了被忽略的人,但他的工作動力十足,因為來之前聽說是做1700度以上材料的葉片動力論證,動力組都覺得沒有任何意義,就連他自己也是一樣,沒想到來了沒多久,就聽到說趙奕率領團隊,研發出承受1700度以上高溫的鎳合金渦輪葉片,他的工作頓時就變得非常有價值。

所以王志國的工作一直都非常努力,他花費了大量的時間,也略微彌補了能力、經驗上的不足,拿出了一份還算嚴謹的設計方案。

趙奕接過設計方案後,只用了一個晚上時間,就做出了完善修正。

動力控制方案迅速定型。

趙奕贊揚了王志國的工作,還叮囑給他發一份獎金,等於是一種公開的鼓勵,旋即馬上進入到主軸葉片的設計工作上。

這個工作太復雜了。

主軸是渦扇發動機的設計核心,壓氣機增壓葉片、最後提供動力的渦輪組以及前段的扇葉,都是非常復雜的,昆侖發動機的設計圖中,單單是三種葉片的構造、講解,就多達幾十頁。

但是詳細的設計說明,卻給趙奕帶來了足夠的條件,他所做的工作不是重新設計,而是在原由設計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進。

這就可以了。

實際上,昆侖發動機團隊‘得分’最高的工作,就是在主軸的設計上,因為主軸功能的設計,受到材料限制、精工制造工藝的影響最小,增壓葉片的設計目的只是為了增壓,渦輪組只是在燃燒動力驅動下讓主軸旋轉。

如果說,最完美的主軸設計是一百分,國際最頂級的發動機主軸設計能拿到90分,昆侖發動機組的主軸設計,最少也能拿到75分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