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第2/2頁)

後來長兄沒了,阿瑪看重長兄的子嗣更甚於他,無論是長兄的兒子富爾敦,還是長兄的外孫女婿年羹堯,若非有阿瑪在其中幫襯,這兩個毛頭小子又怎麽會入誠親王的眼,連仕途都比他當年要平順的多。

阿瑪看不上他,可他偏偏要讓阿瑪知道,堂堂明相並沒有看人的才能,連奪嫡都能一而再地站錯隊。

揆敘站隊八貝勒,也不僅僅只是為了跟阿瑪賭氣,他真心覺得八貝勒比誠親王更有贏面,誠親王太較真了,對底下人也太過苛刻了,如今時間短,眾臣上還能忍著,日後時間長了,他就不信還能忍。

到那時,就算誠親王身邊有再多的皇阿哥追隨,不得臣心,也是萬萬不行的。

一波又一波的彈劾奏折,並未讓胤祉放在心上,跟康熙三十七年時的彈劾之潮比起來,如今這些算什麽,沒有圍攻之勢,毛毛雨罷了。

而且,他也已經和那時不同了,那時他不光沒有和皇阿瑪對上的實力,對上當時的太子黨都很是弱勢,可是如今,他已經有了和皇阿瑪掰腕子的實力。

朝堂上,他的人已經能夠壓過皇阿瑪的人了,這也多虧了皇阿瑪兒子多,跟著他一起幹的兄弟們多,而皇阿哥對上朝臣身份上具有天然的壓制優勢,一個皇阿哥的份量要勝過一個尚書。

駐守京城的軍隊,也拿到了一半的指揮權,這指揮權不是皇阿瑪給他的,而是一旦他和皇阿瑪翻臉,他能夠指揮的人。

許多掌有兵權的宗親在太和殿之變中亡故,而這些人大都是皇阿瑪的心腹,朝堂出現權力空白,軍營也一樣。

在大哥已經完全掌控兵部,他又有著監國之權和數支軍營的指揮權和調查權的情況下,又怎麽會不借機收攏軍權呢。

除去朝堂和軍隊,地方上他如今是插不了手的,也暫時沒有這份余力。

他知道皇阿瑪在他身邊放了人,也知道皇阿瑪在其他兄弟身邊也放了人,可如今皇阿瑪身邊也有他們的人,借助內務府往皇阿瑪身邊放人,還是在皇阿瑪身邊許多宮人不幸罹難的時候,相信皇阿瑪就算是往外清人,也很難都清出去。

更何況兩個月的時間,朝堂上又出現了一種微妙的平衡,是他和皇阿瑪之間的,這種平衡上面沒有了執棋之人,皇阿瑪自己也入了局,便不能再像從前那樣隨心所欲的動手了。

胤祉如今之所以敢把攤子擺得這麽大,還把皇阿瑪當作收拾攤子的工具人,便是篤定了皇阿瑪不敢輕易動手,畢竟皇阿瑪已經不是三十多年前勇鬥鰲拜的小皇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