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二更

京城的學習氛圍變得空前濃厚起來,尤其是禮部上交了公辦小學的具體章程後。

不收學費,不分出身,入學年齡限制在六歲到十五歲,頭一批啟動的公辦小學是兩所,分別建在南城和北城,而這兩所學校目前擬定的招生人數都是兩千。

名額有限,考試錄取。

此番消息不脛而走,迅速在京城傳開,有幼兒園的先例在,百姓自然相信公辦學校的可靠性。

幼兒園頭一年的招生名額是九百人,按照年齡分為三個年級,此後每一年的招生名額都限定在四百,區區四百個名額,報名的人卻有好幾萬,因為不限制籍貫,報名的不只是京城人,還有不少直隸人。

無論是什麽年代,‘免費’總是頗具吸引力,免費入學在如今就更有吸引力了,要知道對尋常百姓之家來說,讀書是極其奢侈的一件事情,單是束脩就能攔住很多人家。

胤祉所建的幼兒園,之所以一開始便有那麽多百姓為自家孩子報名,還要得益於女子醫館建立起來的好名聲,不然一般人也不會放心自己的孩子和皇室子弟在一起念書,誰不擔心自己的孩子被欺淩呢。

女子醫館的名聲為幼兒園開了路,而幼兒園的名聲也為公辦小學開了路。

住在南城平安胡同九歲的沈興,已經從幼兒園結業兩年了,入學那一年他六歲,因此被分到了大班,只一年便結業了。

沈家不能算是平安胡同裏的窮人家,只能算是中等,不過平安胡同位於南城最偏僻的角落,住在這裏的人家都是窮苦人家,沈家也不例外。

念書這種事兒,可以說跟住在平安胡同裏的人沒什麽關系,沈家也不例外。

只是沈興有一個在客棧跑堂的叔叔,當初報名幼兒園,便是沈興的叔叔主張報的,全家人拿出小半的積蓄把沈興送到學堂念了兩個月的書,這才讓沈興通過了入讀幼兒園的考試。

讀書的那一年,沈興便將在學堂那兩個月的束脩全都掙了回來,幼兒園不收束脩,早晚兩頓飯都是在家裏吃,也就筆墨紙硯需要花銀兩,但他都是買最便宜的那一種,花銷不大,卻還能往回掙,每個月每個班都會有一次總評比,排在前三名的獎勵文具。

他每個月都排在頭名,獎勵的文具只給自己留下了一支筆,剩下的全都讓叔叔賣了補貼家用。

結業兩年,幼兒園學過的東西他從沒有忘記,每天他都會用毛筆蘸了清水在青石板上練字,也會給自己出算術題做。

叔叔說,會認字算數的人,更容易被客棧雇傭做跑堂。

幼兒園裏的先生說,字寫得好,算術題做得又快又準,將來是有可能通過衙門的考試做小吏的。

今年大街上那麽多招收小吏的布告,且不限制出身,只看考試成績,更是讓沈興充滿了希望,他甚至都已經在攢錢準備買一本《大清基礎律令》了。

再有四年,他便能去參加小吏考試了。

可當他聽到‘公辦小學免費’的消息後,還是誠親王讓朝廷辦的,心裏邊又升起了更大的希望。

太和殿之變的兩個月後,康熙已經有精神批折子了,密折也好,經內閣轉過來的明折也罷,一本不少的被送到乾清宮。

地方上送過來的奏折還和往年差不多,多數是請安的折子,剩下的那些也是老生常談,要麽是當地出現了大案,要麽是天公不作美,又出現了旱情或是水災,諸如此類,和往年區別不大。

可京官們的折子就和往年大不同了,吏部送上來的折子是有關小吏的,各個衙門公開招收小吏,而且是只看成績,不論出身,光是這個改動就已經夠大的了,吏部還打算為這些小吏組織統一的‘培訓’,吏部尚書馬武草擬了一份小吏考核標準遞上來,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

戶部燒錢燒得厲害,可國庫不減反增,因為這兩個月老三已經抄了四家了。

兵部的折子最多,有資格上折子的幾乎都上了,老三在朝會上提議全軍大比武,這些折子全是圍繞大比武所提的章程和意見。

刑部近來辦了好幾件案子,都是和貪汙有關的,呈上來的折子也是貪汙案的後期處理,按照律令,這幾個貪汙犯都該斬的,但刑部提出了新的處理意見,想讓幾個貪汙犯勞動贖罪,如今工部那邊正缺人手,雇傭百姓還需花銀兩,貪汙犯勞動那不是應該的嗎,一文錢的工錢都不用給。

康熙不知,什麽時候朝廷大員也需要吝惜幾個人的工錢了。

工部的折子全是匯報進程的,水利工程的進度,兩處公辦小學的進度,幾處路段修理的進度,還有關於新材料的實驗進度……總之是燒錢燒的厲害。

禮部的折子就一件事兒——公辦小學,招生的章程剛折騰完,如今又開始折騰著招先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