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眾生皆苦

曹操來到關中後就憋了一肚子火氣,他帶了曹洪夏侯惇過來是為了平亂,結果來到的時候劉表張魯都退兵了,只留給他滿地的爛攤子需要收拾。

好不容易把作亂的百姓安撫完,正想著開始整頓軍隊,蝗災又來了。

他出任司隸校尉是為了鎮守關中,監察三輔、三河和弘農,讓關中一帶別出亂子,京師七郡皆屬司隸,司隸校尉和武將一樣手下有固定的兵馬,那一千兩百名中都官徒隸不是擺設。

一個舊號臥虎的司隸校尉,硬生生被他幹成了純文官,這合適嗎?

曹操每天都在懷疑自己是不是來錯了地方,好在他帶在身邊的是曹洪不是曹仁,曹洪好歹能幫著幹活,讓曹仁跟著過來,天知道他會不會直接被氣死在這兒。

他在關中辛辛苦苦幾個月,起早貪黑安撫百姓清理蝗蟲,關中旱了好幾年,引水的溝渠要是有用也不至於旱成這樣,現在修渠引水已經來不及,要緊的是把田裏的蟲卵清理出來燒幹凈。

冀州那邊緊急運來糧食解關中之急,蝗蟲成蟲可以換糧食,地裏翻掘出來的蟲卵也能換糧食,偌大的關中足足幾百萬百姓,只要糧食能供應上,把所有的田地翻掘一遍都沒問題,還省得過兩年費勁兒開荒了。

可問題是,幾百萬百姓大半年的口糧都要官府來出,關中的官府肯定出不起,連長安城的糧倉都不夠給官員發俸祿,更不用說其他地方,如果郡縣有糧食,那些被逼到走投無路的百姓也不會一直打到長安。

糧價不能漲,一旦糧價飛漲,剛剛安撫下來的百姓立刻就會再亂起來,可是一直從冀州調糧,他總覺得要把冀州搬空,幾百萬張嘴等著吃飯,兄長那兒糧食再多也撐不住這麽消耗。

曹孟德不知道冀州有多少存糧,但是不耽誤他覺得冀州沒有糧,前些年兗州從冀州借了不少糧食,嘴上說這借,其實和直接要沒有區別,畢竟那邊的情況剛剛有所好轉,自家的倉庫剛剛蓋住底兒,能還回去的只是九牛一毛。

冀州自己要留住足夠的糧食以防萬一,現在關中又需要那麽多糧食,上哪兒補上那麽大的缺口?

衛覬剛剛從涼州回來,還沒來得及過問關中的情況就被曹操拉著說了半天,他幾次想打斷這位新上任、不對、上任幾個月了不算新上任,總之就是,他幾次想打斷曹操,試圖告訴這人他只是河東郡下的小小縣令,就算還是個司徒府屬吏,王允執政的時候也輪不到他做主。

他還沒來得及去鄴城匯報情況,接下來要擔任什麽職位他自己都不知道,即便他是河東人氏,曹校尉拉著他說那麽多也沒用。

曹操可不管那麽多,他覺得有用就有用。

他是奔著當個不操心的武將才來的關中,早就把該打聽的事情打聽的差不多了,現在的司徒是他們家兄長,司徒府的屬吏一個都不能閑著,衛伯覦有大才,小小的縣令根本不夠看,回來之後至少是個京兆尹。

任命書早一會兒晚一會兒到手上沒有區別,先把活兒接手了再說。

衛覬畢竟是關中本地人,之前衛氏拿了販賣細鹽的生意,同時也接下了穩定關中糧價的任務,對關中地區的情況比曹操更熟悉,曹孟德已經把話說到這種地步,他也不好再拒絕,只能下車上馬開始幹活。

幾個經商的世家控制鹽路,既能防止鹽價暴漲,也能借此穩定糧價,河東衛氏、陳留衛氏這幾家在官場和商場都有人脈,只要家裏人還想當官,就不可能不在乎百姓的死活,掙錢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官職能不能往上升。

士農工商士為首商為末,舍本逐末要不得。

官府的官兒不知道什麽時候就被上頭換了,但是能被朝廷看在眼裏的至少也是個縣令,再下面深入到鄉裏的父母官基本都是在本地有一定威望的三老或者大族擔任,這些人不一定聽從朝廷的命令。

如今朝廷式微,想要靠官府來穩定糧價遠不如讓當地大族來穩定靠得住,事急從權,現在分權出去,將來再想辦法收回來,原煥既然敢這麽做,就有十成十的把握收場。

要控制鹽路控制糧價就不能不注意各地官府的政策,關中當時畢竟還在朝廷手中,王允王司徒又是個朝令夕改的性子,不弄清楚底下郡縣官員派系,只怕最後不光掙不了錢,還會賠個底兒朝天。

河東衛氏在河東是名門,名號放到關中也是響亮,再加上衛覬這個族長手段不俗,各方都願意給他面子,這才能在開始的時候以販賣官鹽的名義拿下整個關中的鹽路。

曹操找他來接手政務,不得不說,眼光不錯。

衛覬在城外被曹操截住,直接跟著他去長安城外的村寨查看情況,蝗災剛過去不久,田裏一片荒蕪,不過農人也沒有閑著,家裏的男女老少都出來翻掘蟲卵,掘地三尺也要把那些害人的蟲子給扒拉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