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俊傑雲集

肖逸笑繼續侃侃而談——

“除了長壽之外,人所追求的,無外乎就是這三樣。

上天的恩賜,豈能戒之?

‘酒肉穿腸過,佛祖心頭坐’這句話,想必大師也有耳聞。很多酒肉和尚,對佛法的理解未必就比靈遠大師弱。

心中有佛,無須整日念叨,佛亦無處不在。

又何必拘泥於形式?

心中無佛,任你如何念叨,也是空顧枉然。

在外人看來,不過是作秀而已。

所以,這條戒律,實在太過著相了!”

聽到這裏,靈遠面色凝重,若有所思。

眾人則是拼命鼓掌。

……

肖逸笑扯下一條烤得黃澄澄的肥兔腿,一邊吃得嘴角流油,一邊大言不慚地當眾談佛。

這一幕,怎麽看都不得勁。

“貪、嗔、癡,被佛門視為三毒,認為是毒害世人的三種煩惱。又稱其為三垢、三火、三縛。

戒貪——

什麽是貪?

貪,其實是一種染著心理。

何為染著?

就是不管不顧地對自已喜愛的對象產生貪念。

它始於渴望,發於追求,終於占有。占有欲持續增強、不斷擴大,從而一發不可收拾。

是為欲壑難填。

貪的對象很多,功名、利祿、權勢、情感、榮華、享受、佳肴、美色……諸如此類,是生成貪念的主體。

這些,想必大家都知道。

各位所不知的是,吝嗇、驕慢、自戀、諂曲、戀紅塵、求長生……也是貪念的表現形式。

放不下這些,就是貪。

佛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既無相,談何貪?’這句話在佛門看來是真理,實則謬之大也!

真正的無相,其實說的不是人。

而是指陽光、風雨、河流……

透過的樹葉不同,所形成的陽光斑影也各有不同,是為無相;風雨或大或小、或強或弱、或急或緩、或有或無,並無定勢,是為無相;河流的形態,因河床的寬窄而異,或湍急或舒緩,或深潭或淺灘,並無常形,是為無相。

人,是有思維的高等動物,豈能無相?

誰能真正做到無相?”

掌聲,如雷的掌聲。

……

肖逸笑丟掉僅剩光骨的兔腿,又拿起一大塊羊排。

一面大口吞食,一面洋溢灑灑萬千言。

其模樣,恨得靈遠直咬牙:這小子肯定是故意誘惑於我,以前怎麽就沒發現他這麽能吃呢?咋不撐死你!

隨即暗自搖頭:阿彌陀佛,罪過罪過!老衲念佛數十年,怎能妄動嗔念?唉,今日是怎麽啦?竟然連破兩戒!

“戒嗔——

什麽是嗔?

嗔,是發怒,是生氣。

又叫嗔怒、嗔恚。

直白地說,嗔是一種情緒、一種心理。

對某人或某事物心生厭惡、惱恨和憤怒情緒,生產仇視、怨恨和想要傷害他人的心理。

概括地說,生氣是嗔,恨人是嗔,罵人是嗔,殺人是嗔,怨天尤人是嗔,愛憎分明是嗔,感激涕零是嗔,嫉惡如仇也是嗔……

雲何為嗔?

謂於有情樂作損害為性。”

掌聲,響徹雲霄的掌聲。

……

“嗔的表現,有輕重之分。

輕,則表現為不安、不快、厭惡、歡喜、快樂……

重,則表現為惱怒、痛苦、狂喜、喜極而泣,甚至意圖傷害、毀滅對方,或者因喜發狂……

無嗔,則無念想。

也就是常說的‘不為物喜,不為已悲’。

不受外界影響之人,要麽心大如天地,要麽是冷面僵硬,要麽心硬如鐵,要麽麻木不仁,要麽就是行屍走肉……”

待掌聲稍弱後,肖逸笑續道——

“試問,誰又能真正做到無嗔?

心中既無嗔,又何必強戒嗔?

在下認為,思想不會產生絲毫波動、面無表情的人,大體上可分為兩種:

一種叫活死人,也叫植物人。

就是生命特征雖然存在,但其實他已經腦死亡。

另一種,就是死人。

只有死人,才不會產生情緒波動,才會無嗔。

顯然,咱們都不在其中。”

掌聲,如潮的掌聲。

……

“什麽是癡?

癡,簡單地說就是無明。

無明的意思,就是不知道,或者錯誤的認知。

不明事理,不知因果法則,不了解無常、苦空和解脫之道,凡事全憑好惡,順則喜、逆則怒。

《大智度論》雲:“有益我者生貪欲,違逆我者生嗔恚,此結使不眾智生,從狂惑生,故稱為癡。”

概括起來,癡有三種釋義:一是天生的呆傻或愚笨;二是因承受不了某人或某事物的影響或打擊,變得呆傻或愚笨;三是極度迷戀某人或某種事物而無法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