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行刺

◎有歹人行刺陛下!◎

這一日, 涼州城東南門洞開,迎天子入城。

城門之下,涼州一帶的文武官員們則分別在涼州刺史和秦銜的帶領下, 上前行禮, 左右護持著一身戎裝,騎馬而來的元穆安進入城中。

城中百姓們一掃先前多日的憂心忡忡,紛紛放下手裏的活計, 三五成群地等在城門前主街兩側, 比肩繼踵、翹首以盼,只為一窺天顏。

雖經歷過連年戰火, 早已習慣了在夾縫中求生的日子,家家戶戶都有藏糧食的陶罐、地窖等, 但這一次, 城池守衛得比往年更嚴,調動的兵馬也比往年更多,百姓們不知到底發生了何事,卻都猜測形勢恐怕十分嚴峻, 不免有些人心惶惶。

天子親臨涼州的消息一出,便如一顆定心丸一般,上至州府官員、軍中將士,下至平頭百姓、無名小卒, 個個振奮不已, 充滿必勝的決心, 這才殷切地等在此處。

一見隊伍逶迤而來, 年輕的天子坐在高頭大馬上, 一身戎裝, 氣勢威武, 令人嘆服,眾人不禁高呼起來,揮動手中的帕子、衣袋等物。

盡管有守城的侍衛們維持秩序,百姓們仍舊擠得肩擦著肩、腳挨著腳,將寬闊筆直主街硬生生擠得窄了一半,令隊伍的行進變緩了許多。

元穆安體諒邊塞百姓們的心情,面上不曾有半點不耐煩之色,只是一路向眾人點頭致意,以示安撫,直到行出主街,來到州府府衙。

涼州乃邊塞,遠離京城,此地官員與百姓一樣,大多一輩子都沒機會得見天顏,此刻面對這位才即位不久的年輕君王,難免有些發怵,一個個戰戰兢兢站在堂上,低著頭不敢出聲。

只有刺史和秦銜二人是先後從京城經吏部安排調來此地的,曾在興慶宮中見過元穆安。

刺史主管民政,非此次與吐蕃之戰的主將,是以不曾多言,請元穆安坐下後,便示意低階官吏都先下去,留下以秦銜為首的將領,向元穆安稟報軍情。

秦銜早已縱觀全局,在心中定下作戰計劃,並與手下的兩位將領通過氣,一得刺史的示意,便行了個禮,至沙盤前,將這一個月裏做的部署和對接下來戰況的預測一一說清。

以他之見,吐蕃人自高原而下,越過山川方能攻至大燕疆土,必得先打下祁連山脈之下的一座縣城為據點,掠走城中儲存的糧草作為補給,方能繼續攻城略地。

於是,他先派出探子前去打探消息,記下吐蕃軍行進的方向,又將他們可能最先攻打的兩座縣城的糧倉放開,讓當地數千戶百姓依每戶人口領取可食三月的口糧,隨後將其全部遷走,命派出為先鋒部隊的一萬人扮作百姓的模樣,守在城中,將已受蟲蛀、發黴的糧食放入糧倉和家家戶戶的儲糧罐、地窖中,靜等敵軍來襲。

“照昨夜探子送來的最新密報看,以臣之見,此刻,敵軍應當已攻入那兩座縣城中。”他說著,在沙盤上指出這兩座城池的位置,“埋伏於此的一萬人將趁其不備,偷襲敵軍主力,一擊即退。若敵軍全力追擊,則會因長途跋涉而精疲力盡;若他們選擇據守休整,則會以蟲蛀發黴的糧食為補給,他們遠道而來,將士們本就不適應大燕的水土,如此一來,便更會元氣大傷 。”

以他之策,吐蕃人於頭一次交鋒起,便會落入下風,之後的事自然就都好辦了。

就在這時,一名侍衛小跑入堂中,將才由先鋒校尉飛鴿傳書送回來的最新戰報交給坐在正中的元穆安。

戰報稱,敵軍主力果然已攻進那兩座城池,被偷襲後,派出一隊八千人的騎兵一路追擊,其余人則留在那兩座城中駐紮、布防。

一切與秦銜的設計相差無幾。

元穆安見狀,深以為然,不禁將消息告訴堂中眾人,隨後贊了一句:“不錯,秦卿果然是個難得的將才,行軍作戰不拘泥於兵書中的排兵布陣,反而屢出奇謀。”

他在軍中沉浮多年,見過許多不同的將領,如秦銜這般讀書人出身的將領雖稀少,卻並非從未有過,他們與大多靠武力升遷的將軍相比,雖常有不凡的見地,卻很容易犯紙上談兵、照本宣科的毛病。

秦銜與他們都不一樣,既然有讀書人縱觀全局的眼界,亦有尋常武將勇猛迎敵的氣勢,更難得的是不落窠臼。

元穆安自己當年在軍中時,就是靠著出其不意,才屢次克敵,逐漸站穩腳跟,取得威望。在他看來,秦銜頗有他當初的風範,假以時日,必能居大燕武將之首,名留青史。

這些話,他自然沒有當場說出來。

倒是跟隨在他左右,一同前往涼州督軍的徐將軍松了口氣似的,笑了笑:“先前攻打突厥時,臣就覺得秦都尉用兵的計謀,頗有陛下當年的風範,不過,那時還不敢確定,這一次卻是確定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