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7章:天下局勢的驟變

當前諸侯的繼承人的正式稱呼是世子,呂武會稱呼“太子”這麽一回事,其實就是一種昭然諾揭。

以前呂武的目標是化家為國,他將自己的理想變成多數人的目標,舊的追求完成之後,肯定是要有一個新的展望,一些事情上進行暗示,大聲叫嚷則是不必了。

當然,現階段也就是那樣,等某天呂武要幹什麽會直接講出來。

這個也是現在的套路,想做什麽只是默默去做,攢足了相當的實力才將暴露意圖出來。

有一個國家就是那樣幹的。這個國家叫楚國,他們花了數代人的時間東征西討擴大地盤,覺得實力足夠了再向“天下”宣布要問鼎輕重,也真的去那麽幹了。

學吳國才是傻,明明沒有那種實力偏偏自號為王,遭到天下人的恥笑就算了,同時失去了來自外部的幫助,不但國家一再戰敗,還一下子連續死了三個國君。

是的,吳國的一國之君又死了,續諸樊、余祭戰死之後,余眛去年秋天也戰死在與楚國的交鋒之中。

那麽算上壽夢的話,吳國十年之內相續死了四位國君,其中壽夢的三個兒子是在七年內先後戰死疆場。

現任的吳國國君是壽夢最小的兒子,他叫季劄。

這位季劄的人生很精彩,他在擔任一國之君前先後兩次婉拒接過大統,第一次是婉拒壽夢,後來諸樊登位前請求季劄擔任一國之君被婉拒。

諸樊可不是忌憚季劄才進行試探,一切只因為當時的吳國很艱難,需要一位名聲很好的嫡系血脈來繼承君位,有賢名名聲和博學的季劄真心很合適。

至於為什麽會有兩次拒絕,只有季劄自己清楚了。

諸樊、余祭、余眛這三位吳國之君有子嗣嗎?他們當然有子嗣,接任君位卻是兄弟,算是一種兄終弟及。

春秋時代弄兄終弟及並不稀罕,儒家沒出現之前沒人會聒噪;只要肯花錢收,給的錢足夠,儒家不但會閉嘴,還會反過來幫著找無數的理由來表示不合理也能變合理,比如玩了一手“燭影斧聲”幹掉兄長的趙匡義就成功收買了儒家。

吳國那邊輪到季劄做主,他幹的第一件事情是向楚國服軟,承認吳國是楚國的附庸。

以為楚國只願意得到名聲上的好處,不會進行什麽動作嗎?不可能的呀。

楚國的慣用套路是將某個諸侯國打趴下,再派遣貴族前往該諸侯國擔任要職,一步步削弱和架空那個諸侯國,時機成熟了再一口吞下去。

“吳君送闔閭往‘郢’作客。”呂武沒直接說是質子,也就是人質。

眾大臣一聽陷入沉思。

一定是吳國沒有其它辦法了,新任的吳君季劄才會屈服於楚國,還幹出了送大哥諸樊嫡長子闔閭去楚國當人質的事情出來。

漢國君臣在進行的是小朝會,也就是呂武和大臣們關起門來談事情,一般提到的事情會比大朝會更重要一些。

怎麽是小朝會說的事比大朝會更重要?其實越是正式的場合,要談的事情大多已經在私下溝通並達成一致,大朝會只是一個公布的流程罷了。

作為太子的呂陽並沒有參加。

呂武該給的待遇會給,多余的則是別想。

參政這種事情則是跟太子無緣,需要等某一天君主覺得自己快不行了,才會讓太子大肆參政,目的當然是為接管權力鋪路了。

太子摻和的事情多了,心態會變得急迫,想不出點什麽事都難。

解朔說道:“範國有難矣。”

吳國不大,人口和資源其實也不怎麽樣,偏偏能夠一再給楚國造成麻煩。

那是為什麽?並不是吳軍太能打,吳國是依靠各種野蠻在跟楚國抗衡。

楚國大多數時間的關注重心並不在吳國那邊,他們被以晉國為首的中原列國逼得太狠,沒有多余的精力去針對吳國,一旦來自中原的壓力消失或變輕,實力也就那樣的吳國絕對會倒黴。

在呂武還是晉國元戎時,斷了跟吳國的邦交,靠近南方的諸侯有樣學樣,隨後楚國不但擊敗吳國還幹掉了當時的吳君諸樊,後面事態的發展對吳國更是綿長的噩夢了。

現在吳國眼見徹底不行了,楚國沒有了後方的麻煩肯定卯足勁對付北邊範國的呀。

崔杼很是困惑地問道:“楚吳為盟,因何持幹舞鏚?”

那個“幹”其實是盾牌,“鏚”則是利斧,出自“刑天舞幹戚”。

這一下,出身自晉國的大臣表情變得有些奇怪。

跟其他諸侯國相比起來,春秋中後期的晉國、楚國和吳國都有自己的特點。而到了春秋末期之後,晉國這邊今日結盟明天反目變成常態。

楚國和吳國是世仇,再有吳國連續兩位君主戰死在與楚國的交鋒之中,考慮到吳人的秉性,楚國怎麽可能會相信吳國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