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拓跋弘毅很清楚他對已故皇後獨孤氏的死,是要負責任的。

若從情誼的角度來說,他不但負了皇後,也負了皇後所出的部族。若不到逼不得已,他並不願求到族長獨孤利面前。

獨孤利乃是已故皇後的父親,當初鼎力支持拓跋弘毅,成功扳倒了趙太後。結果非但沒能如願做皇子的外祖父,反倒英年早逝了愛女。皇帝扶持賀蘭氏,叫他們部族備受打壓。這種情況換成是誰,誰能不郁結憤怒?所以這次梁國大軍南下,二十多個部族中,只有獨孤利所管理的獨孤部未曾跟隨,就連賀蘭部族也在後方管理糧草輜重。

拓跋弘毅知道這次來尋求獨孤利的幫助,對方開出的條件一定苛刻。

可是戰況逼迫,叫他不能再等下去了。

因為隨著襄陽大敗,周邊的黨項、柔然已經從原本的蠢蠢欲動,轉變為真的出兵,分別從梁國的西部與北部進行襲擾,雖然眼前還沒能真的突破防線,但時日久了,梁國只要再露出一點破綻,就會是被眾狼分食的局面。所以他必須盡快重兵出擊,狠狠懲戒敵人——如果能擊中周國是最好的,但為防有失,倒不如拿柔然或是黨項派出的兵馬做筏子,殺雞給猴看,止住周邊敵國想要分肉的勢頭。

這就又回到眼前的困境上來了。

拓跋弘毅所有能外放的兵馬都調用來跟周國對戰了,現在要分兵去攻擊黨項或是柔然,從周國撤兵顯然是不劃算的,士卒長途奔波,疲敝難忍,精銳也成了平平。

所以他需要借助國內還剩的兵馬,其中最有實力的便是獨孤部。

拓跋弘毅親臨獨孤利府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獨孤利端坐椅子上,已是須發俱白,卻是眉眼不擡,只一句話,道:“陛下若要獨孤部出兵,需賜死貴妃賀蘭氏,否則便是老臣答應,族中勇士也不能答應。”

他這話不算完全錯。

當初拓跋弘毅在後宮扶持賀蘭氏與獨孤氏對抗的時候,賀蘭氏年紀還小,的確有些不知天高地厚,又被皇帝慫恿縱容,還有幾分吃醋,對皇後獨孤氏非但不恭敬、還有過挑釁。所以宮裏宮外,貴妃跋扈,皇後賢淑的名聲盡人皆知。獨孤利作為皇後的父親,對於其中的事情更是清楚,因背後出手的人是皇帝,只能硬生生忍下這口氣,然而誰能想到這口氣忍下去,竟是活活磋磨**他的女兒。白發人送黑發人固然悲傷,但更讓獨孤利憤怒的乃是這樣一來,當初支持拓跋弘毅,被許諾的**紅

利全數作廢。沒了皇後,又無皇子,還被皇帝打壓,雖然提前又送了兩個女孩入宮,但不得恩寵,這樣下去獨孤部的未來在哪裏?

若不是與周國這場戰爭,若不是另外支持皇帝的四族勇士一夕之間折損無數,獨孤部的未來便是漸漸黯淡的。

如今皇帝求到面前來,獨孤利開出了條件。

他沒有要殺大皇子,那太過線了。

但是貴妃賀蘭氏必須死,有她在,後宮與賀蘭部的關系緊密,還會繼續侵蝕獨孤部的利益。要皇帝下旨殺死賀蘭氏,是要他得罪賀蘭部,逼得皇帝戰爭結束之後也要繼續依賴獨孤部。

而當初賀蘭氏對獨孤部的“踐踏”,人盡皆知。

他作為獨孤部的族長,有整個部族的尊嚴要維護,必須讓賀蘭氏付出血的代價。

若是尋常皇帝聽得大臣要他賜死寵愛的貴妃,就算不大驚失色,也總要錯愕片刻。

然而拓跋弘毅卻是一臉平靜,只眉心緊蹙,仿佛獨孤利的這個條件在他意料之中。

拓跋弘毅非但沒有錯愕,反而給出了建議,道:“賀蘭氏不敬先皇後,罪大難容,朕亦有責任,當初念著她年紀小,未能及時懲戒。你提的這要求,朕並非不能理解。只是當此國家外患之時,朕若是公開賜死賀蘭氏,於國內穩定不利。”他這話說的含蓄,但兩人都明白,這說的乃是擔心賀蘭部生事、若是擾亂後勤也是個麻煩的事情。

獨孤利唇邊浮起一抹冷笑,閉了眼睛,道:“既然如此,陛下便請回吧。”

“國丈請聽朕把話說完。”拓跋弘毅低聲又道:“朕雖不能公開賜死賀蘭氏,但亦不能再留她。”

獨孤利睜開眼睛,對上皇帝的視線,明白過來,這是要秘密處死賀蘭氏。

這很符合皇帝的利益。

他不需要一個新的趙太後,但賀蘭氏、大皇子與賀蘭部連在一起,公然又是下一個趙太後的朝局。

所以去母留子,符合拓跋弘毅的利益。

秘密處死賀蘭氏,給了賀蘭部體面,又給了獨孤部實惠,而明眼人都知道賀蘭氏因何而死。

甚至賀蘭氏之死,還微妙地符合賀蘭部的利益。因為賀蘭貴妃在,皇帝不敢重用賀蘭部,但貴妃一死,原本後宮前朝與皇子的穩固三角被打破,賀蘭部又能獲得重用。只要賀蘭部並沒有一開始就打著謀朝篡位的算盤,釋去皇帝的猜忌,就是他們最好的路。與之比起來,死一個族中的女兒,便顯得輕飄飄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