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百花以齊放(第4/4頁)

當然,也不是說公孫挽偏袒於女郎,處處讓女郎出頭,卻無視於郎君。

在無類書院就讀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對公孫挽敬佩有加,公孫挽不僅是位了不起的說客,更是飽讀詩書,博古通今的學者,最難得的是,她有一顆公心。

不可否認她想讓更多的女子出頭,然而她從未做過半點打壓郎君之事。育人才,開拓人才,她一向盡心盡力。

後來她亦成為大昌教育家的頂點,畢竟如她一般令無數女子願意出仕,且成為常態,公孫挽為之努力終生。

終蕭寧一朝,為相者十八人,其中女相占八。

而能夠站在宣政殿前的女官,亦占據總人數的三分之一。如公孫挽一樣的女子,還有一個周立,只是比起公孫挽遊走於各方遊說,她卻在後方,修書立作,其傾盡一生,著下《興史》。

興者,不僅僅指的是前朝,還有在大興之前的其他王朝,道一國之興替,也寫下自古今來的名臣良將,最後寫下的更是大昌一朝,她所經歷的高祖,太宗之期。

連帶著這一朝所見之臣,她都一一考察,不偏不倚,公正地寫下他們所有的經歷,並且給予評價。

關於蕭寧的記載,不難看出她對蕭寧的歡喜。

一代女帝,開創千古,養天下士,用天下士,令天下百官臣服,百姓擁護愛戴,萬邦來朝,如此帝王亙古未有。

一本《興史》寫得絕妙,以令後世稱頌不矣,更為史家之標本,後世皆以能寫出類《興史》之史書而喜,然而卻再也沒有這樣一個人,能寫得出。

原本的周立,是想在朝廷之上立足,以令天下皆知她名。

可是,誠如蕭寧當初提醒她的話,她算計得太過,樣樣都在權衡,就連蕭寧都被她算計了一回又一回。

最終,她終是遇上一個她算計不過的人,落入他人彀中,險些丟了性命,卻是蕭寧救她一命,自此,周立終於醒悟,不再執著於所謂的前途,而是著書立作,以傳天下,讓後世知道,大昌如此之好。

蕭寧在位三十年,雖以次子蕭堯繼位,但長女蕭允鎮守邊境,保邊境安寧,是為天下敬仰的大將軍。

而三女蕭兆,卻是一個科學迷,總喜歡研究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自小最喜歡往研究所跑,一呆就是一整日。

每日同院裏那些形似瘋癲,卻藏著無數奇思妙想人的呆在一起,她是壓根不想再跟旁人接觸,每日埋頭研究,後來為大昌帶來一項又一項的新技術,最後更是著出一本《百科全書》,裏面記載了如今大昌各種各樣的技術制作工藝。

《百科全書》這個名字,自是蕭寧早年告訴過她的,著書時,她便是朝著這個目標前去的。

光啟三十年,女帝駕崩,舉國哀,以葬皇陵,後程永宜與之同死,兩棺並入皇陵。

次子蕭堯繼位,後世稱之為高宗。

蕭堯是個溫和的皇帝,雖然蕭寧一朝不立太子,卻設下秘密立儲制,太子人選寫於勤政愛民匾後,直至蕭寧駕崩,這才讓宗正與政事堂諸公共同打開。

那時候,蕭允已然在邊境立下赫赫戰功,朝中上下,都擔心這樣一個極肖蕭寧的公主,最後成為第二個女帝。

可是,蕭允面對蕭寧問起是否願意繼皇帝位時,蕭允拒絕了。

“母皇,外面的天地很寬廣,我不想一輩子被困在大明宮,我想去看看。”

誠如蕭寧曾經跟女郎們說過的話,路,你可以不想走,卻不可是不能走。

對蕭允來說,她可以選擇當不當這個皇帝。

她不願意,蕭寧亦不想強她所難。

帝位傳承,她要為大昌選一個能定得下心的皇帝。

蕭允是長女,能力本事都不差,可以為帝位繼承人選。

蕭堯雖然小蕭允三歲,從小是個沉穩老練,且胸有丘壑之人,他並不多言,但能定得下心,更善於思考。

果不其然,大昌在蕭堯治下,雖然沒有蕭寧一朝的波瀾壯闊,但大昌國力更上一層樓,百姓安居樂業,人口增長。

女帝的歷史翻篇了,女子的歷史在大昌朝才開始。

大昌一朝,縱然再不出女帝,卻有無數女子出將入相,無數為國為民盡心之女子記載入史冊!

她們的光芒,無論男子容得下,容不下,都無法掩蓋。這,比女帝永傳,更令無數為女子開拓出一條路的人們,更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