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六章 阿多尼斯之路(下)

興奮的遊客們立刻往著那著名的幾個地方去了,就像他們會撫摸當時的普魯士王太子,後來的腓特烈一世的黃銅簽名,把它們連同大郡主腳印邊的幾個地方磨得光滑明亮似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大教堂裏的懺悔室,這樁華麗的小屋子是用硬木打造的,在刺殺發生的時候,王太子以及隨從將大郡主藏在了裏面,自己卻和士兵們一起對敵。

這種情景即便無法親眼目睹,只能想象,也是令人向往的,王子拯救公主本來只能在童話書上看到的故事竟然在現實中發生了,我隨著兩三對情侶走過去,他們在懺悔室前合影——如果不是有圍欄,也有警衛,他們或許會鉆進去試試……橋上的大郡主腳印在沒有被封閉起來之前也一直有人去踩踏,因為據說踩了腳印就能獲得一樁美滿的婚姻……

我卻看到了一些看上去也許會讓人覺得浪漫,事實上卻驚心動魄的痕跡——留在木質懺悔室上的刀痕,我翻看有關記載的時候,說在離開蘇瓦松前,嫁妝豐厚的大郡主已經補償了大教堂的教士們,他們用這筆錢維修了懺悔室,讓它和其他損壞的地方看起來一如以往的漂亮幹凈。

但在大仲馬先生寫了那本《阿多尼斯之路》,他的兒子小仲馬又緊接著寫了《鐵王後》之後,原本也只是一個歷史人物的奧爾良公爵之女,普魯士王後也成為了一個家喻戶曉的人了,說起來,她竟然要比她的堂姐,也就是瑞典王後伊麗莎白更有名一些。

不過我想,如果大郡主地下有知,她肯定更願意迎接不那麽風波頻頻的將來。

大仲馬先生所寫的《阿多尼斯之路》,毫無疑問,依照這位先生的文筆與風格,整本小說中雖然也不免死亡、傷害與血腥,但總體來說,還是以真摯的愛情,純潔的友情與對國王的忠誠貫穿始終,書中的三對愛人,無論身份顯赫或是平平,又或是卑微,都有了一個令人稱心如意的結局,大郡主與普魯士王太子的故事到了柏林便戛然而止,留給人們的印象中如果喲朱紅色,那絕對是玫瑰,而不是鮮血與傷痕的顏色。

這也是年輕的情侶們熱衷於重走這條道路的原因,不過他們憧憬的應該只是大仲馬所創造出來的大郡主與王太子,與現實中的人物沒多少關系。

在這裏,我卻要更傾向於小仲馬先生所寫的《鐵王後》,這本同樣記錄了“阿多尼斯之路”甚至一直寫到了腓特烈一世去世,大郡主從王後變成王太後的小說——雖然作者自己說,記述的是愛情,但我們都知道,就像這位先生寫下的茶花女那樣,在華美的外表與馥郁的花香下,掩藏著冷酷殘忍的事實。就算是愛情,就算有愛情,其中也摻雜著無數雜質,不怪有人說,大仲馬的愛情如同鉆石,閃閃發光,小仲馬先生的愛情猶如歐泊,你要在空洞或是凝重的底色中尋找那麽一星半點發光的地方。

但不論是《阿多尼斯之路》,還是《鐵王後》,書中的第一場重頭戲,都在這座聖彼得大教堂。

不過在大仲馬的描述中,聖彼得大教堂的刺殺是一場堂皇的表演,在小仲馬的描述中,卻是一個不祥的預兆。

大郡主的婚事卻要比她的堂姐,法蘭西的大公主更加多舛,她比大公主更美,也更富有——人們都說,奧爾良公爵與法國國王讓她帶走了四分之一個奧爾良,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是的,在普魯士與法國的官方記載中,這位大郡主或許在領地上(真難想象當時的太陽王如何做出了這樣的決定!)略遜於大公主伊麗莎白,但在錢財與物資上,卻要遠勝過大公主,普魯士當時雖然已經是勃蘭登堡-普魯士合並在一起成為的王國,但真正成為現在的德國,大郡主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功不可沒。

這裏我要說,在任何時候,幸福與災難似乎都是相當的,雖然大郡主的嫁妝如此豐厚可能與奧爾良公爵原先的計劃——據說公爵愛護自己的長女,希望她能夠在凡爾賽宮廷中尋找一個稱心如意的夫婿——不然凡爾賽的人們一定會更希望大郡主嫁給當時的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

如今的人們在聽到一個父親,或是一個母親要將自己的健康美麗的女兒嫁給一個瘋癲的殘疾人……可能壽命也不長,在生育上也有妨礙,準會覺得他們瘋了,但在那時候別說是大臣或是將領,就算是大郡主的親生母親也認為西班牙國王會是一個適合的對象……這是有信件為證的,但這件事情毫無疑問地被奧爾良公爵與國王反對了。

奧爾良公爵,國王的弟弟,法蘭西最富有的人,他想出的辦法就是加大女兒這裏的籌碼,才能讓那些支持者猶豫不決。

只是後來事情有了變化……在環繞著法蘭西的諸多國家,公國甚至自由城邦,都在恐懼一個強大統一的法國的時候,路易十四已經無法與征服佛蘭德爾的時候那樣,與三位宗教選帝侯成為同盟了,在神聖羅馬帝國中,他唯一能夠選擇或是收買的似乎也只有野心勃勃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