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勝敗之道(第3/4頁)

既然連與他們朝夕相處的拉姆斯都是這樣想的,那麽對於聯盟和新行政區之外的人來說,他們看到的仍然只是一批新教的清教徒在試圖建造一個人間神國,而從種種跡象來看他們竟然有可能建成。雖然解放者們改造納入新行政區的各級區域時,由於經驗不足犯過許多錯誤,比如粗暴命令、不作調查、偏聽偏信、自作主張等等,但只要對比曾經的貴族領主及其爪牙們,即使這些解放者犯了各種各樣的錯誤,但他們真誠、高尚、才能出眾,並且知錯能改,遠遠超過人們能有的最高期待,加上生活迅速的改善,人們從畏懼懷疑到完全交付信賴,往往只需要很短的時間。

在不知不覺間,“解脫苦痛”的“拯救者”成為他們口耳相傳的固定形象,而且這種形象與他們之前由戰爭塑造的裁決者形象毫不沖突。

人們常常以宗教的模式去解釋解放者的所作所為,是因為他們不能在現實中找到更接近的例子,但實際上他們越是接近,越是了解放者的動機,就越是明白他們所遵從的《綱領》與宗教之間的天壤之別。

再過幾年,會有一名傲慢的紅袍主教會在報紙上發表言論,說人天生就需要精神的歸宿,無論他的其他言論多麽胡說八道,至少這一句確實有一定的道理,當人們無法可選時,宗教是他們最後的歸宿,但有聯盟之後,人們就再也不是無法可選——不論對新行政區的人民來說,那是對那些由於其他原因不得不暫留在此的人們來說——比如說那一批戰俘。

投降的北方聯軍舍棄了右路這支已經被打擊殘損的軍隊,將它們留下作為外邦人泄憤的靶子,新起義軍也確實將這支軍隊消滅殆盡,但“消滅”並不意味著全部殺死,一部分右軍殘軍成了戰俘,加上新起義軍在戰後搜尋全境找到的各種漏網之魚——數量多得超出想象,最終統計出來的數量竟然超過了一萬。

對這些俘虜進行甄別和登記之後發現,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遊牧民和農民出身,被征入軍隊參與這場戰爭之前,他們既不知道戰爭的目的,也不知道戰爭的對象,加入軍隊之後聽過一些規訓,但只能理解諸如“異教徒”之類的只言片語。他們盲目地跟隨大軍來到了這個國家,一路上都沒有參與過什麽像樣的戰鬥,那些能收割人頭的“功勛之戰”在開始前就被貴族們分配好了,他們這支軍隊的數量太大,沿路的城鎮居民和村民大都望風而逃,他們也劫掠,但沒有劫掠到太多的東西,也有人殺了人,但他們的武器很差,因為是自己準備的,遠遠沒有主帥及各個貴族將領的私兵那樣殺得多……

搜尋、甄別、登記和判決的工作和遣返是同時進行的,然而只有最初的一批戰俘能夠成功遣返,當新起義軍將第二批戰俘送往邊境時,發現對面正在建立防線。

對於這些戰俘,那名與解放者代表交涉的貴族說:“這些不是我們的國民。實際上之前那些也不是,我們不能再讓他們過去了。”

“讓他們路過也不行嗎?”

那名貴族看著解放者代表說:“不行。我們不能讓不是我們人民的人進入我們的國家。不僅我們的國家是這樣,別的國家也應當是這樣。”

他那句話說得頗為繞口,但理解他的意思並不困難。

解放者代表也看著他,看著看著就笑了起來。

“這可真不像戰敗者該說的話呀。”他慢慢地說。

貴族臉上閃過怒氣,“我們確實輸了,但我們還有尊嚴。你們確實有強大的力量,所以你們打算占領整個世界嗎?”

解放者代表又笑了,“我們當然……不會這麽做。我們也不需要這麽做。”

解放者後來又同對方進行了兩次交涉,兩次都帶上了不同的戰俘代表,這些代表回去後將自己的見聞告知了眾人,引起了很多的憤慨。但憤慨對解決他們的境遇毫無幫助,只要“外邦人”不打算再度挑起戰火,北方諸國就有權決定自己的國境讓誰通過——也許當初“外邦人”像消滅另外兩路大軍一樣消滅實力最強的中軍,或者依例向北方王國提出各種苛刻條件,情況會有所不同。但就算是最愚昧的俘虜,也不會認為“外邦人”的心慈手軟是個錯誤。

滯留在王國境內的這一萬余名俘虜無處可去,眼見那條防線一天天修建起來,無法知道“外邦人”何時會停止給他們的食物供給,連那些已經被送去服刑的惡人都令人羨慕起來。他們不得不讓代表去懇求解放者為他們尋找出路,發現北方王國已經對“外邦人”恐懼到讓連他們繞道都會千難萬難之後,他們幾番權衡利弊之後,最終接受安排,以只要新行政區公民一半報酬為代價被分配到各處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