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遺族內亂(第2/4頁)

很顯然,這並不是一個成熟穩定的權力結構,無論將軍同盟還是長老會都明白這一點。但聯軍早期順利的攻勢讓幾乎所有人都忙於擴大戰果,並且由於將軍同盟和長老會始終無法決出一個公認的最高領袖,所以這兩個地位相當、互不統屬的組織就一直這樣共存著,磕磕絆絆地處理聯盟的所有事務。

遺族的復仇之戰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果,他們占據了中央帝國南方一大片水熱條件很好的土地,在打下這些土地之後,他們首先恢復的就是農業生產,因此糧食供應充足,商業也比較繁榮,代理官把地方事務處理得不錯,原帝國居民只在初期逃亡了一部分,余下的也在一段時間適應了新的統治者,反抗的例子不多。但就戰爭本身而言,它的發起是不能算準備充分、組織成熟的,聯軍內部也一直存在人心不齊、各自為戰的問題,不明晰的組織關系產生了各種內部派系,這些派系彼此之間或競爭,或合作,或者既競爭又合作,哪怕是最熟悉遺族事務的人也難以厘清這些亂麻似的關系。

人們都知道應該有一個公認的領袖來統領大局,但遺族有一點較為特殊,他們的直系王室已湮滅在歷史之中,雖然一直有人在不懈地尋找,或者說推出一些似是而非的“遺留血脈”,不過在經歷過好幾次的“奪嫡”紛爭,而且最後成功的那一個為了加重自己盡快登上至尊高位的籌碼,帶著一支師團去接受“王室復國團”打下來的城市,結果落入陷阱,被中央帝國的大皇子一網打盡,並將城中所有遺族的頭顱掛滿了城墻之後,“尊王”的事業便被將軍同盟和長老會長久地擱置了。

既然王室血脈的傳承已經在漫長的時間中失去了它天生的高貴,將軍同盟和長老會便有一種心照不宣的默契:遺族當然需要一位新的王,但這位新王及其臣屬將從並只能從這同盟及長老會中選出。然而在之前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同盟的十三位大將軍及會內的十三位長老的派系間實力和威望都無明顯差距,他們始終未能通過普通的競爭方式決出一個能讓內部多數同意的結果。

直到這次戰事失利。

慘敗變成了改變的契機,那令人不耐煩的僵持局面終於能夠打破了,同盟內的八位將軍指責率兵攻打塞納斯公國和比伯頓行省的兩位大將軍對失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並召開與長老會的聯席會議,投票削去了這兩位大將軍的席位,並拆散他們的軍隊,充入余下十一人的分軍之中。只做到這一步還不夠,將軍們一邊積極補充和擴大那些分贓得到的軍隊編制,一邊為“避免禍事重演”,同樣通過內部會議決定給予分軍將領們“自行籌措糧草”,在適當情況下“坐地掌權”的權力。

他們的決定和行動都是如此迅速,一看便知是想了很久,對那些早有預見的人來說,這是無可奈何之下的一種自然的發展,但對許多的遺族人來說,仿佛在一夜之間,遺族聯盟就由一個有些矛盾的團結集體變成了一個割據武裝的臨時同盟,將軍們的野心昭然若揭,長老會也撕掉了那張立足為公的面具,顯示出了他們同將軍同盟的一體兩面。雖然他們都說這樣做的目的乃是為了整個遺族,也有不少他們的擁躉確實相信這一點,但人們仍不能不想起歷史上那場直接導致遺族衰落的八王之戰。

如此慘痛的教訓,時隔百年都不能令人們心中的憤怒減輕,歷史殷鑒在前,難道又要因為某些人的野心而在此重復這場慘劇嗎?

尤其現在意圖割據自立的不止八個,而是十三個王侯——那兩名被除位的將軍拒不承認同盟會議的結果,他們說戰爭失敗並非由於他們的指揮失當,而是叛徒的出賣。他們拿出了一些證據,證明確實有人在情報的傳遞、物資的運轉上給他們設置了種種障礙,也有人在被兩位將軍的私軍帶去對質之前自殺,雖然十一人的將軍同盟及長老會極力否認他們之中有人同中央帝國的貴族勾連,但那兩位將軍要求奪回席位和軍隊的要求仍然得到了許多人的支持。

分裂的傾向像一場瘟疫,自上而下感染了整個遺族聯盟。因為高層的領導者毫不掩飾地開始爭奪權力,人們也不得不為自己的利益和自己所屬團體的利益選擇陣營,在令人緊張的氣氛中,戰友反目,摯友絕交,甚至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為此斷絕關系的例子都不鮮見。即使遺族復仇最大的目標就在眼前,但那些毀壞了團結根基的人卻說,中央帝國太大了,完全吃掉它需要很長的時間,雖然它是那麽大,但已經病入膏肓,每況愈下,遺族已經給予了它足夠沉重的打擊,各地貴族的自立傾向和綿綿不絕的起義浪潮也在沖擊這具搖搖欲墜的身軀,它離自己倒下已經不遠了。所以現在就開始玩弄這些政治把戲似乎也不算很不合時宜。手指要攥成拳頭才能打出去,那麽他們先花點兒時間完成內部的整頓也無不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