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唐瑾突然發現了一個秘密

《易經》中說:明夷利艱貞。

易經詁中說,明夷卦象征晦暗,利於在艱難苦困之中守持正道。

詁,一般稱訓詁。訓是用通俗的語言解釋詞義;詁是用當代的話解釋古代的語言,訓詁一起成書。這個學起來是最輕松的,像在看現代的課文,不費腦子,唐瑾最是喜歡。

他如今已經學完了《易經傳》《易經注》《易經章句》《易經訓詁》。

五經都有傳、箋jiān、注、疏、訓詁、章句、解這種幫助學習的書。訓詁一般簡稱訓,章句、傳、注、訓,這四種唐老爺子是必教的,和本經一起教。其它的,恩,先沒有學那麽深那麽細,讓唐瑾來看,以後要是考了秀才,還得繼續學。

分篇為章,析章為句,章句就是分篇數段落和語句的。

傳呢,直白一點理解,就是解釋經文,相當於文言翻譯成白話,側重於思想的引發。

注呢,是文字和思想內容的解釋,側重於文字的解釋。

箋是對傳的闡發和補充。

疏是在注的基礎上對經傳進一步的說明。

解是集解,包集注集傳等這一類的,是一本經書最全面的學習工具。

讓唐瑾來說,除過本經之外,這些都相當於翻譯和參考書這一類的書籍,對學習幫助很大。

可即使他把最主要的都學過了,他還是真不懂明夷卦!

是的,他把《易經》學完了,背過了,可是學完了背過了不等於學會了。

物理老師一學期期末時把物理課本上的課講完,學生們一起學完了,可是學完了的人都學會了嗎?學完了不代表學會,物理公式都背過了也不代表什麽物理題都能會做!

他就是這樣的狀態。

《易經》要是你把他學完了背過了這麽簡單,那也不可能成為五經之首。多少人終其一身都在研究《易經》,有幾個人又敢說自己懂《易經》會《易經》?

占蔔,只是《易經》的一小部分而已,它能成為五經之首是因為它被稱為大道之源,內含廣大精微包羅萬象並且有著周密嚴謹的理論構架和系統精辟的哲理智慧以理論深刻的人文思想。

這麽一部深刻的經書,不是唐瑾學六個月就能學會的,他現在只是初窺皮毛,整個吃進肚子裏,還沒消化呢。

所以他對明夷卦也只是一知半解,從中並不能看出與十一丫的病有什麽聯系,只能從“晦暗”兩字裏感覺到透出來的負面信息。

老爺子不說,《易經》他以後還得繼續學,等到了時候他自然就會了懂了。

唐瑾並不急,急也沒有辦法。

《易經》學完了以後,第二天整體復習了一遍。吃晚飯之前,唐瑾坐在堂屋唐老爺子身邊,伸出手在火爐上烤著火,問他:“下來學《尚書》嗎?”

冬天裏,堂屋燒了火爐,比別的房間都要暖和,裏邊坐滿了人,都是唐老爺子的“學生”,有的在復習功課,有的在玩。柴氏唐二婆她們六個正在廚房裏準備一家子的飯。

聽了唐瑾的問話,很多人的目光都轉到了唐老爺子面前,唐三叔也熱切的望著唐老爺子。

從學習《論語》之後,家裏學生的水平一下子就顯了出來,有的學的快有的學的慢,水平一下分出三六九等來。

像唐瑾和唐三叔唐二叔唐五叔都屬於學的又快又好的人屬於第一等;唐爹爹唐轉和唐四叔唐二哥屬於第二等,他們學的也很好,悟性勤奮都有,相對來說比起唐瑾他們也就差了那麽一些。這兩等都是屬於特有悟性又特別踏實勤奮的人。

像唐六姑就是第三種,屬於有悟性也踏實的人。

像唐四叔,唐五姑,唐大哥,唐三哥,唐六叔,唐大姐,唐五丫這種,就屬於悟性也有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也踏實肯學的那種中,勤奮上要差一些,結果就比起唐瑾來差的有點遠。唐老爺子說這種是第四等。

第五等就是唐二丫唐三丫唐四丫這種就是很有悟性但是特別好動,勤奮起來很勤奮,偷懶起來很偷懶,又不踏實的人。這種人,運氣好了考試比第三種人都厲害,運氣不好那成績就不敢看。

唐家的人念書還都是很勤奮的,說不勤奮也只是相對於勤奮的人來說。

第六等,不是沒悟性的就是不勤奮的,不是不踏實的就是年齡還小的,或者幾者皆有,全被歸到了這一類。

所以,一年多以前的時候,他們就分開來教了。

前邊三種一起上課,後邊三種一起上,唐瑾驚訝的發現給跟不上唐老爺子進度的人授課的竟然不是他娘,而是他爺爺與他二爺。

剛開始上課時他爺與他二爺都不說話,只聽著,老爺子也不提問他們。

後來家裏有些事必須得男人去幹,比如交糧啊,雇傭長工啊,磨面啊,帶著家裏女人去趕集啊這一類的事,都要有人,他們慢慢的就來的少了,只有閑時了才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