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 針鼻大的心眼(第3/4頁)

李逵一通亂拳之下,第一個麻煩順利解決。

大義。

對於文官來說,這玩意真的太好用了。就算是天大的麻煩,只要抓住了大義,對於文官來說,就能為所欲為。

不過接下來的麻煩對李逵來說就不那麽容易了。

戰場殺俘。

這怎麽都和大義不搭邊,甚至還會被貼上殘暴的標簽。

好在李逵是文官,不是武將,還不至於被文官們排隊過來踩一腳的倒黴相。

對武將來說,只要擁有足夠重要的功勞,也能讓他為所欲為。

當年狄青為什麽會被文彥博欺負,連帶著後來朝堂上資歷很淺的文官,都要去狄青的腦袋上踩一腳?

按理說,狄青的功勞已經很大了,對於一個武將來說,在仁宗一朝之中,沒有哪個朝廷重臣敢說自己的功勞比狄青要大,功績要高。但狄青還是被冷落,嘲諷,甚至排擠。歸根結底身份是一方面,如果他不是配軍出身,而是出自將門,就不會有這麽多的羞辱和煩惱了。

可惜,他不是。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他的功勞不夠。

或許這麽說有些苛刻,狄青的功勞不大嗎?

狄青的功勞,在對西夏作戰之中,他不是主帥。大宋的規矩,武將永遠都不可能成為主帥,所以他即便征戰多年,殺敵無數,但卻沒法讓文臣們真正的信服。即便狄青在西軍之中作戰勇猛,但大宋也最多不過是扭轉了好水川一戰大敗之後的頹勢,距離滅西夏還差得遠呢?

如果狄青帶兵滅了西夏,文彥博估計也不敢對狄青如此輕慢了。

他最大的功績是平定儂智高叛亂。可儂智高叛亂在兩廣,對於大宋來說,這地方算是犄角旮旯的窮鄉僻壤,即便平定了叛亂,在朝堂上也不過是個武將的本分,而不是讓皇帝破壞制度的理由。

而且仁宗擡舉狄青,一方面不排除仁宗真的喜歡狄青。另外一方面,是深層次的原因,仁宗皇帝也發現了,大宋的軍隊越來越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成為軍中將士的榜樣,而狄青這個從小兵,一步步成為大將軍的帥才就成了仁宗皇帝樹立的典型。

但恐怕讓他也沒有想到的是,仁宗破壞了武將不入樞密院的規矩,導致文臣們的反應異常激烈。

可要是狄青的功績更大一些呢?

收服燕雲十六州呢?

那麽狄青就可以封王,到時候誰敢上來惹他,大嘴巴子抽上去,皇帝也不會在乎。即便是武將打了文官又如何,一句話懟回去:“爾敢羞辱大宋功臣?”

足以讓人啞口無言。

這就是功勞太小的原因。說白了,狄青從武將進入樞密院,雖說是做的樞密院副使,但在文官之中,這個官職也是中樞要職,位高權重,自然會引起文官的反感和憤怒。歸根結底,還是狄青的功勞沒有大到足以讓他破壞規矩。

禦史台來刁難李逵的不是別人,正是之前和李逵有過矛盾的張商英,他靜靜地看李逵在朝堂上鬧騰,卻不急不緩,等到李逵大勝而歸,突然冷笑著走到李逵的面前,問:“李逵,你可承認戰場殺俘?”

“我做了?”

張商英愣住了,他也被李逵的不按常理做事的風格嚇了一跳,戰場殺俘乃不祥之兆,你就沒有敷衍,否認的打算。

張商英沒想到李逵承認的如此痛快,打亂了他步步為營的打算。

可胸口燃氣的熊熊火焰,卻刺痛著他脆弱的神經,尤其是他中進士三十年了,在朝堂上也是老前輩了,可是做官一直運氣不好。當年,神宗駕崩之後不久,宣仁太後垂簾聽政,誰都知道打壓變法派是宣仁太後的意思,朝堂政令也是宣仁太後的決斷。

可當時還在開封被打壓當推官的張商英卻不知道哪根筋搭錯了,上了一道奏折。

上奏折也就罷了,可其中一句惹出了天大的麻煩。這話也簡單,是論語中的話:“三年無改父之道,可謂孝矣。”

這話讀書人都知道,出自《論語·學而》,全文是:“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話的大概意思就是,父母不在之後,子孫能夠遵守祖輩的志向,才能看出是否是真的孝。

但張商英這奏章上的很腦殘,明面上,趙煦登基之後,趙煦應該遵從神宗皇帝的志向。可是朝堂上決斷的是神宗的生母宣仁太後,讓當媽的去繼承兒子的志向,也只有張商英能夠想的出來。至於說什麽趙煦當時沒有話語權,當初趙煦才十歲,讓十歲的孩子決定大宋的未來,真的可以嗎?

不過,如今的張商英學乖了很多,他也找到自己的大義:“我朝以仁愛禮讓立國……”

卻沒想到,李逵粗暴的打斷道:“敢問張大人,知兵乎?如戰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