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從平庸到驚艷(第2/3頁)

蘇軾紅臉了,怒了,就差指著李逵的鼻子罵他:朽木可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杇也。一個讀書人,儒生,以天下蒼生為己任的文士,怎麽可以沒有志向?

“什麽叫都行?你給我指條道,都行是哪條道?你堂堂一個男子漢,沒有為國征戰的豪邁,也沒有為百姓伸張的磊落,一天到晚就知道吃吃吃,飯桶不成?文士研習經義,不外乎學習治國之道,修身之本。你怎麽可以如此漠視聖人之學,讓聖人門徒這四個字蒙羞?”

蘇軾說完,手指著李逵氣地發抖起來,他這輩子都沒有見到過李逵這樣的儒生。

李逵很無辜的眼神看向了蘇軾,他就不明白,為什麽蘇軾會發如此大的脾氣。您老也沒幹什麽利國利民的大事呀!

沒錯,您老是興修水利了。這恐怕是蘇軾唯一可以可圈可點的政績。

問題是,大宋是一個很奇葩的朝代,連太監都熱衷於興修水利,地方官難道不應該做點為老百姓能記得起來的好事嗎?

至於說為民伸張,治理地方,李逵真沒覺得什麽特別。這是大宋,他有一千多年的智慧積累,雖然他獲得僅僅是冰山一角,也足以做好一個地方官。至於開疆擴土,他還有機會嗎?

突然被罵,李逵有點委屈的小聲嘀咕道:“其實為民做主很簡單的,當好官又不難。”

“你說什麽?”

蘇軾氣地冷哼一聲,作為老實人,他竟然被李逵激怒了。可見李逵氣人的本事絕跡不賴,逼著李逵說出點道理來:“你說簡單,那麽好,我問你如何治理一個中等州縣?如何斷案?如何應對災荒?”

叭叭叭

蘇軾一口氣說了好幾個問題。

李逵琢磨了一會兒,偷偷瞄了一眼蘇軾,有點心虛道:“師祖,我說……剛才被師祖醍醐灌頂之雷音震懾之後,小子有了遠大志向,您老信嗎?”

“你說呢?”蘇軾氣地扭頭看向一邊,他甚至不稀罕再看李逵一眼:“今日不說清楚,你就別想離開。”

李逵無奈,扯著嘴角,猛的給自己灌了幾口有些放涼的茶湯,口中越發苦澀,心說:真難喝。

這就開始說起來:“做牧民之官記住三條,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至少不會被百姓戳著脊梁骨在背後罵。無農不穩,是說糧食是穩定最重要的基礎,工坊可以增加收入,安置脫離土地的青壯和婦女;商業可以增加稅收,讓錢流動起來,讓產出可以獲得足夠的錢財,從而流入本地的經濟之中,讓滯銷的商品獲得購買的機會。”

“具體怎麽執行?”

蘇軾僅僅聽了,‘無農不穩,無工不富,無商不活’這十二個字,心頭頓時驚濤駭浪般洶湧起來,李逵這小子有兩把刷子,似乎在施政的手段上要比自己高那麽一丟丟。可問題是,他已經做官幾十年,可李逵不過是十幾歲的熊孩子。

這種高下立判的落差,讓蘇軾內心很不好受。

不好受是其一,可他很想聽一聽李逵的高見。畢竟,蘇軾在穎州,似乎能稱得上的作為,好像就是疏浚河道和西湖清理淤泥,從而降低阜陽的水患。至於其他的,他要能想出來才行啊!

李逵不甘心的瞄了一眼蘇軾,很糾結道:“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就紙上談兵,純粹是浪費口舌,再說了,說起來一時半會兒也說不完。”

“一天說不完就說一天,一個月說不完,就一說一個月。”蘇軾倔脾氣上來了,可不會如此輕易放過李逵。

李逵問:“要是一年說不清楚呢?”

“就說一年。放心,師祖管你吃喝的能力還是有的。”蘇軾豁出去了,他就不信李逵會比他有辦法。

李逵嘆氣道:“哎,那我就說說,說錯了可別怪我。”

蘇軾心說;“你有可能說對嗎?”虎著臉道:“快說。”

李逵道:“無農不穩,最好理解,就是在地方上農業是最為重要根本。如何保持土地長期有效的耕種,並讓耕種土地的百姓不會陷入沉重負債之中,就必須要針對百姓的賦稅進行調整。如果無法調整,就需要官府幫忙解決難題。技術上的難題,讓農官去做;負債之類的青苗法就不錯。”

“對了,如今青苗法被停了。但官府也可以在本地用官府的信譽擔保,給百姓在青黃不接時候給予借貸上的支持。甚至可以籌款作為資金,以本金和微薄的利息來運營。官辦不成,就改成民辦,只要肯琢磨,辦法總會比困難多。就和常平倉一樣,這是保護擁有土地的自耕農。”

“對於佃戶,需要告誡本地鄉紳在請佃戶幫傭的時候,本地百姓優先,提高薪酬來緩解雙方的矛盾。從而維系地方安穩。大宋律不能用,就按照鄉約的辦法來。畢竟鄉紳的土地都在本鄉本土,土地搬不走,他們也不想做的太過分,人總該是要臉的。對於勢利小人,名聲臭了鄉紳,官府就在各個地方制約他們,比如說縣學因為道德敗壞不予錄用聲名狼藉鄉紳的子弟。販酒販鹽的許可停發等等。不管用什麽辦法,讓他們服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