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暴露了學渣屬性(第2/3頁)

當初太皇太後給九歲的皇帝準備後宮,確實有讓官家多生子嗣的想法,但揠苗助長,終究會出現問題。

要是按照蘇軾在烏台詩案之前的性格,他早就忍不住說了。

可差點因為詆毀皇帝而身首異處,讓他明白了皇家的事,自己少攙和為妙。

原以為自己又犯下大錯的蘇軾,沒想到是自己弟子的小妾家人來巴結他,這才心頭撥雲見日,心情頓時好了起來。既然是皇帝身邊女人的家人給自己送錢,等於是徒弟給老師送錢,他拿著完全沒有心理上的負擔。劉家送來的禮物,他自然不會傻到送回去。於是蘇軾讓李逵將劉家送來的東西分出來,李逵也答應了下來。

心情大好之下的蘇軾,覺得他該給徒孫傳播一點有意義的事情。

比如說:學問。

和顏悅色的蘇學士很常見,但正經的有點嚴肅的蘇學士卻不多見。要是熟悉父親習慣的蘇過再邊上,自然明白這是老爹要拷問李逵的學問的環節了。蘇軾表情嚴肅的問李逵:“人傑,學到哪裏了?”

“唉!”

李逵下意識的答應了一句,可頭皮已經隱隱發麻了起來。

還是沒有逃過老蘇的究級奧義,考校學問。別以為李逵委屈,他之前是立下大志向,要苦學來著。但他這麽做只是為了獲得一個文人的身份罷了。有目的苦學會隨著條件的改變,而懈怠起來。

再說了,這個時代的文人堅定的認為書中有數不盡的道理,能夠幫助他們了解如何治理百姓,如何治理國家。

但問題是,這些對李逵來說根本就沒用。

不是說大話,就是現在給李逵一個縣的地盤……唉,不是讓他帶領百姓造反,而是讓他治理地方。他完全能夠帶領百姓玩出花來。當然,造反他也很專業。

首先,作為牧民官員,首要之務就是——餒靖地方。這對李逵來說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有土匪山賊禍害百姓,他能親自帶頭去滅了;有惡霸之類的禍害地方的刺頭,他也能分分鐘讓對方感悟人生的真理——活著比啥都重要。

接下來地方餒靖了,百姓得到了安撫,就該發展地方經濟,比如說發展地方優勢產業。

政府牽頭之下,只要處置得當,找準目標,給予一個恰當的定位,致富鄉裏不是夢想。

這些聽著似乎有點熟悉,沒錯,這就是扶貧。

李逵沒吃過豬肉,難道還沒見過豬跑嗎?

聽都聽會了。

他閉著眼睛就能把一個大宋的貧困縣在幾年內治理成為大宋的百強縣,跟玩似的輕松。至於說治理國家,看當什麽官。反正他都不露怯。

說白了,他就是缺少一個官員的身份而已。

武職他不要,太埋汰。

以前他以為只有科舉一條路,但現在他發現,進士身份其實也能運作一番,他甚至有點眉目了。這時候讀書的心思就不如之前那麽重了。

至於裝點文人門面的學問,他自然要學的,可是只要能夠過得去,他就滿足了。

反正蘇軾的兒子都能落榜,他李逵落榜也不丟人吧?

蘇軾哪裏會想到李逵存著這等齷蹉的心思,簡直是給蘇門抹黑。見李逵默不作聲,反而追問道:“人傑,可曾學過《左傳》?”

蘇軾心說:這必修課應該學到了吧?他十四歲的時候,《左傳》都能倒背如流了,自己家兒子蘇過也在這個年紀熟讀《左傳》,蘇軾天真的以為天下人和他家情況差不多。

可沒想到李逵腆著臉道:“師祖,還沒學呢?”

“《易》呢?”

蘇軾覺得李逵再不濟,也該學過這本書吧?畢竟學史為了施政,學《易》為的是趨吉避禍,順應法度。這可要比史學要簡單的多了。很多高深的學問要提早學,比如說《易》,因為這些學問會在長年累月的生活中,時時得到感悟。循序漸進是重要,但囫圇吞棗並非毫無好處。

史學難就難在了祭祀戰爭施政謀略……等等問題都一股腦的放在了歷史事件之中,不深挖,根本就琢磨不透。

《易》?

天道的感悟,說不定什麽時候就能悟出些道理來。屬於看似沒用,卻能經常給人驚喜的學問。

李逵有點傻眼不已,心說:師祖,您老不能用自己讀書的標準要求我吧?太打擊人了。易經之中他倒是知道幾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除此之外,好像也沒有多少印象了。主要是這本書都起來晦澀不堪,光看書沒人在邊上講,連文辭都難以理解,更不要說融會貫通了。這需要人生的閱歷積累,才能悟出真正的道理。

但他哪裏敢說出來?

蘇軾覺得詢問的方式有點不對勁,於是蹙眉道:“可曾學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