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仁王(第3/7頁)

趙玖點點頭:“多少利息?”

“青苗貸不論月、不論年,只論季。”私下一問便知的訊息,法河只能硬著頭皮做答,但燈火之下,他那禿禿的頭頂卻褶皺一片,軟的不像話。“四成利息。”

“利息一直如此嗎?”趙玖面色如常,聲音和緩。

“自然不是。”法河臉上油脂閃光愈發顯眼,卻是半點都不敢隱瞞。“據說許久之前,素來是五成利息,但王相公設《青苗法》後,河南一帶無論僧道商俗大約都改了規矩,變成了三成……”

“因為《青苗法》規定,青苗貸利息上限便是三成?”

“是……是!”

“然後呢?”趙玖沒有追究其中反動勢力對抗官府的那種惡意,只是狀若隨和,繼續追問。

“然後……然後《青苗法》廢除後,漸漸的又變成了四成。”法河小心翼翼。“前幾年大亂,許相公主持河南屯田之前,一度因為種子稀缺貴重,有稍許地方又變成了五成,後來許相公管束了以後,漸漸回到了四成。”

“你們還講市場經濟。”趙玖難得笑出了聲,卻又在笑後一時喟然。“不過這放貸真真是天下第一等來錢快的生意,四成都是良心價,三成都是朝廷善政……怪不得你們都能成財主,也怪不得王舒王的新法這麽快敗了,卻照樣給朝廷聚攏了那麽多錢財來用兵。”

法河勉力相對:“官家,此事是免不了的……確系百姓有此需求。”

“朕知道。”趙玖搖頭再對。“便是本朝亡了,皇帝沒了,這高利貸生意都免不了的,不過法河,你覺得管子的利出一孔之論,對不對?”

“官家。”法河情知道最最關鍵的時候到了,卻是奮起勇氣相對。“小僧不敢奢言先聖,但卻敢打包票,登封百姓對俺們少林寺中的青苗貸都是素來歡喜的……百姓窮苦無門之時,富者出資相濟,收取利息以作回報,這難道不是貧富相濟嗎?不是好事嗎?”

法河難得出頭,而‘貧富相濟’之論一出,立即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一時間堂中議論紛紛,許多勛貴、僧道都在趁機說話。

且說,事到如今,因為幾位計劃外的大臣的額外發揮,這場《白蛇傳》的劇情發展早已經超出了預計,但趙玖也好,沉默了許久的幾位宰執也罷,卻都沒有什麽太過於出位的言論與表達,反而有些喟嘆之色……原因很簡單,很多事情,他們已經在之前半月間,反復討論好多次了。

今日這些言論,激烈的也好、持重的也罷、大義凜然也行、無恥至極也成,並沒有超天子和宰執們之前的詳細討論!

而且荒唐的一件事情在於,他們非常清楚,無論是‘利出一孔’,還是‘實踐為準’,又或者是法河的那套高利貸是‘貧富相濟’的無恥理論,居然全都出現在他們的討論之中……換言之,即便是最高層,也都有分歧,而且每一個理論,都貌似是對的,最起碼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

真的是對的。

當時天子和宰執們討論這件事情的邏輯是這樣的:

國家第一要務,討論來討論去就是充裕財政;

而充裕財政就要開辟新財路;

開辟新財路就只能從有產者這裏取利;

而要從有產者這裏取利,就不該強取豪奪,更不能自己執法犯法,那是真的毀棄根本,而是應該用合法合理的手段奪取有產者最大、最快捷,卻也最無恥的經濟收入手段,以利出一孔的基本理念,納為國政,讓國家來賺這個錢;

這個生意,或者說聚斂手段,只能是高利貸,那麽想要快速、大量拓寬財政,就應該是讓國家來取代這些有產者占據高利貸市場。

而當時說到這個地步,趙玖和幾位宰執立即就意識到了……自古以來就是那些套路,人王安石想的比他們早好幾十年。

於是,討論立即又演變成了對《青苗法》的討論。

但是,還是那句話,《青苗法》作為王安石變法的核心,卻不是那麽簡單的……一部分人,也就是趙官家一開始的時候了,還有張浚,跟眼前的陳康伯一樣,堅持認為,《青苗法》的失敗是觸及到了有產者的核心利益,引來了有產者和舊黨的聯盟,所以失敗是純粹政治上的失敗。

眼下未必不能施行。

而與此同時,幾乎每個老成的務實官員都對此持堅決反對態度……呂好問、趙鼎、劉汲、李光,甚至包括如今職責在軍事多些卻又有著豐富地方執政經驗的陳規,都堅決而明確的表達了態度,那就是《青苗法》的失敗,跟法規本身是有直接關系。

《青苗法》本身就是不行的。

問題出在哪裏呢?

道理越辯越明,在爭論了許多次,做了許多筆記後,此時的趙玖早已經想明白了關鍵所在,並且漸漸改變了態度,然後與幾位宰執在大略上達成了共識,或者大家說相互說服了對方——問題其實在於官僚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