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題記(第2/5頁)

只能說,隨著南面訊息追上軍隊行軍速度,沿途官吏的態度堪稱一日三變。

不過,也來不及再變了,國境之內,大軍順江而下,行軍何其之速?何況嶽飛因為之前撫州知州的事情跟江西官場鬧得有些不好,所以也懶得多打交道,幹脆停都不停,直接北上……到了五月中旬,禦營前軍便已經過鄱陽湖,進入屬於江南東路的江州地界。而到此時,嶽飛方才在江州稍駐,乃是要等候江西、江東兩路供給的軍資,方好繼續北上。

也就是這時,嶽鵬舉終於知道了東京議和風波。

而且,該知道的不該知道的,此時他都已經盡知。

這倒不是說東京城那邊禦營前軍負責抄邸報的能這麽快知道他回來,將消息匯總專門送過去,而是說,這個空档期,朝中戰和之爭愈發激烈,明顯已經超出了尋常討論範疇,不僅在中樞有了勢如水火之態,甚至已經蔓延到了東南地區……而莫忘了,江南這地方,還有李綱與呂頤浩這兩個立場分明的重量級選手加對手呢,二人早早就在這東南之地擺明車馬,公開論戰起來。

而嶽飛就在江州坐著,那以他如今的身份,怎麽可能躲的開這些訊息?

話說,呂頤浩作為兩浙路經略使,權責極大,資歷極深,又素來拿捏得住下屬,所以周邊官面上倒是無人敢不主戰的,幾乎各府各州各軍各監,都在往汴梁上書,請官家堅持己見,不要聽小人之言,擅自議和雲雲……不這麽說是不行的,因為呂經略絕不留隔夜仇。

便是李綱這位曾經做過公相、現在也是朝中一大派系精神領袖的人物,也直接遭了殃。

李綱一開始是想走程序的,便上書表示贊同議和,卻不料,這邊奏疏公開發過去,那邊就被呂頤浩以上級的身份公開發文呵斥!

這篇幾乎發遍了兩浙、江東、江西、福建、兩淮的公文,歷數了李伯紀從太原之圍開始的種種失誤,所謂‘不知兵而葬送國家數十萬健兒,致使兩河淪陷、靖康大變’,‘不識人而失京東、毀關中’,‘為公相而推淮上於天子’、‘為留後而引動亂於東南’,甚至公開罵出來,說‘皇嗣之失’,某些人本該取三尺白綾以證清白的,卻苟延殘喘,躲在江南,遙控黨羽、玩弄權術,堪稱無恥之尤!

這當然是胡扯……照這個說法,整個天下都是李綱禍害的了,那二聖和靖康中的投降派又幹了啥呢?

但是,李綱氣了個半死,偏偏卻又因為中間皇嗣的事情他怎麽說都說不清,根本沒法辯解的,卻只好忍氣吞聲,轉戰民間,靠著寫信、茶會、詩會多次在民間與有影響力的士人討論此事,以批駁呂頤浩。

而民間各處議論紛紛,卻又明顯是支持議和的多些……甚至呂頤浩之前為了主戰,主導了東南加稅、荊襄加賦,卻幹脆在民間落到‘拗相公’一般的下場,嶽飛在江州稍駐,便聞得許多嘲諷辱罵呂頤浩的童謠、論段。

甚至,他親耳聽到,有老百姓把自家養的鐵脖子走地大公雞喚做呂經略,售價才三百文,幫忙抄好濾幹也不過三百五十文,比北面便宜的發指,而禦營前軍的軍餉都是足額的,譬如郭進就買了一只,只端在馬勺裏吃。

當然了,即便如此,嶽飛也不想摻和。

因為即便是李綱那些人,也是絕不稱主和的,他們是‘能守而後伐’,自稱主守派,或者主緩派。本意是要稍作數年休養生息再向北……這明顯是論戰下來以後,雙方各自調整立場的結果。

對於這種說法,即便是嶽飛心中的傾向不言自明,卻也不知道該如何反駁,所以只是等物資供給上來,然後趕緊回北面再說罷了。

當然了,軍資沒有等多久,江東的物資先送了過來,然後很快江西方向的物資也送了過來……只不過,與江西籌措的兩萬石米、十萬貫錢一起抵達的,還有江西經略使劉洪道本人。

劉洪道以堂堂一路經略使之身追出本守,那不管之前和江西地方發生了什麽不愉快,嶽飛當然都不會怠慢,向來簡樸的他趕緊拜托本地官吏在城外尋得一處著名酒樓,乃是潯陽江正庫(官方認定有自釀酒資格的正店),蘇東坡親筆題名的潯陽樓所在,然後親自設宴招待。

雙方都是頂級大員,倒也不至於出什麽嘴上的岔子,而酒過三巡,劉洪道就虔州平叛一事稍作恭維與稱贊後,卻又主動提及了一件事情。

無他,正是之前那位知撫州同僚的問題,劉經略的意思是希望嶽節度能妥善安置,最好就在江西設一後勤屯田之所,讓此人來主管。

當然,發脾氣的是官家,江西這邊肯定不會讓大家難做的,必然使此事妥善。

人家經略使親自來說,姿態如此之低,又是權責內的事情,嶽飛又能怎麽說呢?便滿口應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