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界溝(第2/2頁)

“此亦老成之見。”

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也就是俗話說的宰相李綱了,獨立於諸臣之前,聞言只是思索片刻,便重重頷首。“但京東重地,不可無守衛。我已急召張所往山東設留守司,但他之前被貶斥廣南,此時怕是還在折返路上……宇文學士,你自青州來,可知彼處何人能為將?”

被問及之人,乃是資政殿大學士宇文虛中,靖康中負責與金人議和,所以李綱初次執政時被貶斥青州,只是後來黃潛善倒台,趙玖急需建立一個有政治威望的秘書班子,卻又因為張浚的舉薦回到了行在。

而此人此時聞得李綱詢問,先是稍作思索,卻又苦笑搖頭:

“李相公想多了,諸將之中此時有此資歷、官階、威望的,只有劉光世一人而已,而且劉光世這個人雖然不善戰,卻善於招撫、養兵,此時安撫局勢以待張留守,他是不二之選。”

年紀四旬有余,比宇文虛中年輕四五歲的李綱身體微胖、精神矍鑠,此時扶著腰帶,更是顯得極有風采,一張口也是聲音宏亮,將此時當做議事堂的小小廟宇正殿震得房梁發顫:

“不錯,我也以為劉光世可為京東暫駐,為張所輔弼!”

言至此處,其人也不問同知樞密院的汪伯彥,而是直接回過頭來去看之前宛如隱身的另外一人:“官家以為如何?”

坐在如來佛像下方,跟如來佛一起裝木雕的趙官家,也就是趙玖了,聞言終於有了動作,卻是即刻頷首不叠,然後說出了這一陣子說的最多的一句話:

“就依李相所言!”

李綱滿意至極,這次回來,官家的表現真是讓他無話可說。

然而,和以往不同的是,本該繼續去做木雕的趙官家卻又順勢追問了一句:“如此說來,便是要調韓世忠與張俊來此嗎?”

李綱微微一怔,然後搖頭:“不用都來此處……淮東如今也不安靖,何妨派出一部往壽州一帶以作側翼?便是來行在這裏的也只是臨時護佑,待禦前右軍立了功,稍有繳獲壯大,如張、韓這般宿將,都是要繼續放出去,或剿滅叛亂,或屯駐前線要害的。”

“那就讓張俊去壽春吧!”趙玖忽然再言。“讓韓世忠來此。”

李綱只覺得莫名其妙,但這種小事不至於跟如此乖巧的官家產生對立,便直接頷首應下了,這一次禦前-佛堂-議事堂會議也圓滿結束。

只能說,李綱來了以後,官家的生活就是如此波瀾不驚、平平無奇。

且說,大事議定,小事李相公自去忙碌,變得無所事事的趙官家卻又在楊沂中和劉晏的護衛下信步轉出佛堂,四處閑逛起來。

而等到趙玖在這寺廟旁尋得一個高處,遠遠眺望,本想觀賞潁水風光,卻不料一眼瞥見了七八裏外的一個小集鎮。

“那是……”

“是界溝鎮。”楊沂中似乎什麽都懂。“因為在陳州與順昌府(原名潁州,後世阜陽)交界處得名……彼處挨著潁水,有渡口,所以頗為繁華。”

趙玖微微頷首,他心中雖然極度好奇,卻只是墊腳眺望,並沒有往那裏走一趟的意思……無他,行在之前停在明道宮,如今停在野地裏的寺廟中,本意都是為了防止侵擾百姓,也是為了防止百姓聽到謠言,產生騷亂、沖擊行在。

只能說,行在這裏幾千兵馬、數百官員,外加他們的家眷,對地方上造成的侵擾不可避免,但離得遠一些,到底是聊勝於無。

就這樣,趙官家在小坡上墊腳看了許久,只大約覺得彼處確實人來人往,頗為熱鬧,但終究是模模糊糊,卻不由搖頭。

“官家不用疑慮。”楊沂中在旁笑道。“若無金人之事,此時天下尚在盛世,此處又沒遭盜匪侵襲,自然是真的繁華熱鬧……便是咱們路上經過那些集鎮,官家雖然在乘輿中,難得細看,可路上建築與行人衣著總是假不了的。”

趙官家幹笑一聲,然後點了點頭,便要轉身下去,然而剛剛下了小坡,這趙官家卻又忽然回頭:

“正甫(楊沂中)、平甫(劉晏),你們可知道大宋有多少人口?”

楊劉二人對視一眼,幾乎是同時脫口而出:

“一萬萬又兩千萬!”

“這麽多的嗎?”趙玖不由愕然。

“官家,這是三年前本朝戶籍所載。”楊沂中俯首小心應道。“有心人皆可知。”

“現在呢?”趙玖恍惚詢問。

楊、劉二人再度相顧,卻沒有一個確切答案了。

“等天下安定下來,又能有多少呢?”趙玖再度開口問詢。

而楊劉二人只能低頭不語了。

“出去走走吧,咱們不給李相公添麻煩,就不去界溝鎮了,只到周邊鄉野裏看看。”趙玖一聲嘆氣,復又調整情緒,微微一笑,儼然終於是忍耐不住自己的好奇,要去學古之明君那般存問風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