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看了兩天賬本,沈映終於知道了之前國庫一直空虛的問題出在哪兒。

他一開始只知道,大應的太祖皇帝曾立下規定,沈氏皇族子孫享有特權,不受普通法律約束,無需交稅,甚至可以在其封地上收稅。

不僅如此,太祖還規定每一個皇室子孫不必從事任何職業,所有日常花費開銷都由國家承擔,這樣一來,各地藩王還不鉚足了勁生孩子,因為孩子生的越多,能領的俸餉祿米也就越多,所以隨著宗室人口的不斷增加,朝廷供養這些皇族宗室的負擔也越來越沉重。

沈映查了戶部每年撥出去給各地王府的俸餉和祿米數量,數字簡直觸目驚心。

應太祖這種厚待子孫的做法,和明太祖朱元璋如出一轍,這就導致到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朱氏子孫達到了一百多萬人,這得多有錢的人家,才能養得起這麽多張嘴?不滅國才怪!

沈映對這些沈家的親戚可沒有什麽骨肉親情,同宗同源的歸屬感,在他眼裏,這些宗室就像是蝗蟲螞蟥一樣,好吃懶做,什麽都不用付出就能得到朝廷的供養,簡直是趴在百姓的脖子上吸血。

可這些人雖然可惡,但卻是沈家統治的基礎,又有太祖皇帝定下的規矩壓在上面,就算沈映是皇帝,也暫時拿他們沒什麽辦法,古今中外無數的例子都證明了,貴族的蛋糕哪有那麽好動,誰動了,就是他們共同的敵人。

沈映的皇帝工作日程表上,除了削藩,又多了一項宗室制度改革,這兩件大事要做起來無論哪件都不能一蹴而就,只能徐徐圖之。

時間一晃到了年底,今年除了是三年一次考察從州縣到府道司官員的“大計”,剛好也是六年一次考察中央官員的“京察”。

大應朝規定,凡是從四品上官員的政績都需要皇帝親自考察,這對剛大權在握的沈映來講,可是一次施展皇權的好機會。

他可以趁這次官員考核的機會名正言順地挑選一些自己滿意的官員進行扶持,而對於那些他不滿意的官員,也正好借此機會對他們進行削弱打壓,所以這些日子,沈映忙得更是不可開交。

這天吏部左侍郎又進宮給沈映送官員考核的文書,到了永樂宮門口,聽在外面伺候的太監說,臨陽侯正在殿裏和皇帝議事,吏部左侍郎便識相地讓太監過一會兒再通傳,一個人捧著文書站在外面等了一會兒。

殿門沒關,只拉了厚厚的簾子,是以在外面時不時地能隱隱約約聽到從裏面傳出來的一兩句對話聲。

吏部左侍郎屏息凝神地聽著,依稀聽見兩句顧憫好像在向皇帝建議哪個官員該升,哪個官員該降,不由得暗暗吃驚。

中央官員的升遷自然都是由皇帝決定的,就算找人商量那也該是和找內閣大學士或者吏部尚書,而顧憫除開臨陽侯的爵位,官職不過是正三品錦衣衛指揮使,一個武官,竟然都能幹預中央官員的調動了,這對他們這些文官的地位來講,可是大大的不利啊!

文官大多數都是通過科舉考試選拔出來的,在朝的文官中,不乏同窗、同鄉、同榜、世交等等,這些關系將士大夫們緊密地聯系起來,形成了文官集團,而什麽叫官官相護?在這種三年一次、六年一次的官員績效考核的時候尤能體現。

數年經營得來的政績,若是在考核中,得到了一兩個差評,那就等於否定了這個官員這幾年來付出的所有心血努力,誰也不會想得到這樣的結果,所以就會出現你護著我、我護著你,互相打掩護,互相幫襯的官場潛規則。

哪怕是杜謙仁或者郭九塵掌權時,也是如此,可現在突然出現了一個脫離於文官集團外的顧憫,打破了他們約定俗成的規矩,身為文官,難免會感到慌亂。

文武本來就是對立的,歷朝歷代,不是重文輕武,就是重武輕文,士大夫們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絕對不會希望看到武官的權力淩駕於文官之上。

等到顧憫和皇帝在裏面談完了事情,吏部左侍郎不動聲色地進去送完文書出來,隨後顧憫幹預官員政績考核的消息便很快在朝中不脛而走,第二日,禦史們參顧憫越權幹政的奏本便一本接一本地送到了沈映的禦案上,紛紛要求嚴懲顧憫。

沈映看到這些彈劾顧憫的奏本,沒有給言官們回應,只是回憶了一下昨天都有誰來過永樂宮,誰最有可能將顧憫和他的對話傳播出去,在永樂宮裏伺候的宮人,都是經過嚴格調教的,嘴巴緊得很,不可能有這麽大的膽子,這樣一想,自然就想到了吏部左侍郎頭上。

沈映立即命人去宣了吏部左侍郎進宮,等吏部左侍郎戰戰兢兢到了永樂宮,沈映也不宣他進殿,只讓他在院子裏罰站。

已經入了臘月,天氣嚴寒,北風呼嘯,人在外面站一會兒就冷得受不了,還不到半個時辰,吏部左侍郎便被凍得鼻子通紅,渾身直打哆嗦,但他也不敢抱怨,只能小幅度活動身體,來保持體溫,除了受凍,還要擔心接下來皇帝會怎麽處置他,身上寒冷,心中憂懼,那滋味兒簡直比受廷杖之刑還要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