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募兵(第2/3頁)

李治更看好的是蘇大為的未來。

那個能在軍中大放異彩,成為大唐新一代名將,如蘇定方般擎起大唐半壁的未來。

也正是出於這一點,對蘇大為方才一些言語無狀,李治也沒有真的發火,而是讓郝處俊一一點出其中關竅。

這也是一種“組織培養”。

“咳咳~”

郝處俊輕咳兩聲,將蘇大為的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

他拈須道:“方才說到,府兵戰力衰弱,是大勢,是必然,並非朝廷舍不得錢糧厚賞。

府兵與兵募相比較,府兵是半農半兵,男子二十成丁,每三年需要應征為府兵一次,點中的需要終身承擔兵役。

府兵制下,被征為府兵的家庭一般可以免除徭役,退役後可優先得到口分田,戰死了口分田由子孫繼承。

府兵制下,各地府兵平時在家鄉務農,農閑時集中於各地折沖府操練。

二十至六十歲的府兵,還要輪番到長安或邊地宿衛執守,戰時參戰。

作戰時,沒有固定的服役期限。

此外,府兵的戰馬、兵器、衣甲、部份口糧,需要自備,對財力要求甚大。

若是作戰勝利,賞賜頗厚,但若作戰不利,將會有極大的負擔和損失,甚至破家破產。”

停了一停,待蘇大為消化了這部份,他接著道:“至於募兵,則是完全職業軍人,朝廷征召士卒,將給固定和明確的薪餉,且裝備衣甲後勤,皆由各地州府和朝廷提供。

陣亡有撫恤費,年老退出兵制,朝廷也會給養老錢。”

說完這些,郝處俊又停了片刻,待蘇大為將這部份理解後,才開口繼續道:“以前府兵制,一則難以持續,二則國家有戰,容易耽誤農時,傷農,也傷農人家財。

因此逃避征召者日多。

現以募兵代之,重賞厚賜如太宗時的府兵,而招得終身的職業兵士,如此戰力能得到保證,不傷農時,朝廷和應募之人,各有其得,豈不兩便?

對了,之前說的兵募,其實就是募兵,不過暫時朝廷還沒有征召終身制的兵卒,所以兵募算是一個試行,先征召數年,試看成效。”

蘇大為微微頷首,心中思緒不斷翻湧。

募兵制,當然是未來的方向。

知道歷史大勢的他,很清楚府兵制在李治朝走到了盡頭。

募兵,是未來大唐的主流趨勢。

府兵與募兵,其實各有優劣,很難說哪個更好。

或者只能說,在不同的時期,帝國有不同的需要。

一切都是根據環境變化而變化。

當然,郝處俊的話裏,還是有不少隱藏的關竅,可以多加琢磨。

比如之前說府兵的戰力,必然一代代衰弱下去。

這是事實。

但府兵的衰弱,並非只有這一個原因。

大唐開國四十余載,原來的府兵已經躋身為軍功貴族,大農莊主,大地主。

全國各地,土地兼並已經越發嚴重。

無田可賞,也是事實。

各種緣由,共同推同府兵加速衰弱。

募兵,從眼下看的確不錯。

但也意味著,帝國需要花更多的錢,去養著職業軍人。

府兵可是很省錢的,自耕農,農時耕田,閑時參軍。

自帶幹糧。

大唐不費什麽事,就能召集一幫可戰之兵,而且開國的這批還相當的猛,打得四夷臣服。

可惜,屬於府兵輝煌的時代,已經漸行漸遠。

未來的募兵,從職業化來說,確定是更專業,更精銳。

雖然朝廷多花了錢,但是省了田地,這麽看,還是合算的買賣。

但蘇大為知道,日後這募兵,算是把大唐給坑得不輕。

各惡少年、犯罪者、各蕃屬胡人,皆能參加。

龍蛇混雜,良萎不齊。

間接催生日後的藩鎮……

不過,那都是很遙遠之後的事了。

蘇大為收回思慮,向著郝處俊鄭重一禮:“謝東台侍郎為我解惑。”

又向著高座上的李治叉手行禮:“謝陛下提點……”

話音未落,蘇大為再次開聲道:“臣,還有一個疑問。”

李治和郝處俊等人,正愉快的微笑著,或拈須,或摸著椅子扶手。

那種愉快的神情,好像是看到一個迷途青年,被他們三言兩語給拉回到了正道上。

成就感滿滿。

結果蘇大為一句話,令李治措手不及,不由劇烈咳嗽了幾聲。

“你……你還有什麽問題?”

“臣想詢問馬政之事。”

蘇大為低眉順眼,一副忠心耿耿的模樣:“之前臣在百濟,覺得戰馬損失頗重,而軍中補充不及,這次回長安,聽說朝廷又要廢除農人養馬之策,一時不解,還望陛下和東台侍郎不嫌棄臣愚鈍,替臣再點撥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