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募兵

古往今來,不論任何強軍,都難免遇到這樣尷尬的局面。

開始很猛,一直猛,可一旦安定下來,戰力迅速瓦解。

大秦橫掃六國,虎視何眈眈。

可當劉邦揮軍入鹹陽,項羽火燒阿房宮,燒秦始皇封土堆時,當年那戰無不勝的秦軍在哪裏?

漢初十面埋伏,殺得霸王項羽烏江自刎的漢軍。

在劉邦白登之圍時,在匈奴入寇邊關時,又在哪裏?

大明龍飛九五,重開日月天,殺得蒙元屁滾尿流,滾回大草原吃土。

但是在土木堡之變時,明英宗手下二十萬禁軍,被也先率領的瓦剌軍砍瓜切菜殺光。

當年恢復漢家衣冠的大明雄兵,又在哪裏?

不光中國如此。

國外也一樣,相同的例子不勝枚舉。

這不是人種或制度的問題。

純粹是人性。

光腳時可以拚命,可以奮勇。

等有田有產有財了,誰舍得老婆孩子熱炕頭?

封建時代的軍隊,都為了一個目標——

封妻萌子。

或者指著靠軍功實現階級躍遷。

一旦實現目標,哪有動力繼續前進。

迅速衰落,是必然的。

古往今來,只有一支軍隊,開國數十年,依舊保持勇猛精進。

因為這支軍隊,不光繼承有戚家軍似的高尚精神,“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還有崇高的精神信仰。

人民子弟兵,為人民,為保家衛國而戰。

這支軍隊,才能稱之為史上最強。

但這樣的軍隊,不可能在唐代出現。

蘇大為沉默片刻:“我非不知,但大唐有現在的局面,得來不易,若府兵不能保持戰力……”

“老夫很明白蘇少卿的想法,覺得朝廷賞賜不如從前,令兵士無戰心,戰力衰減,但其實首先是如今兵卒不如從前精銳,戰力衰減,這不是朝廷封賞的問題。

哪怕朝廷依舊如太宗時厚賞,府兵的衰弱,也是必然。

種種考慮權衡之下,才有現在的國策。

它或許不是最完美,但卻是現下最可行的方略。”

郝處俊道:“有一件事,蘇少卿或許不知,在高句麗之戰中,其實朝廷已經換上大量兵募。”

“兵募?”

“是的,兵募。”

郝處俊眼裏閃動著光,那是一種堅定的光:“兵募古以有之,我大唐其實也有,即募人、征人、募兵,但之前並非主流做法。

一般選取富戶多丁、人材驍勇者充任,舉薦前資官、勛官或有才能的人任各級將領。

兵募的裝備由當地州府供給,不足則由本人自備或親鄰互助。”

蘇大為呆了呆:“那這與府兵制有何不同?”

募兵制、府兵制他知道。

但這兵募是個什麽鬼?

坐在殿上首的李治,接過太監遞上的參湯,喝了幾口,略微提了點精神,出聲道:“東台侍郎將兵募之事詳細說與他聽,蘇大為雖然渾不吝,但未來咱們大唐的軍威,恐怕還得落在他身上。”

郝處俊與許敬宗、上官儀暗自碰了一下眼神,彼此都看到眼裏的吃驚。

雖然早就清楚,李治有意培養蘇大為。

但這還是李治第一次,把話直接說出來。

作為優秀的帝王,以及大唐的重臣,不可能不替萬世計。

實際上,如今還掙紮在前線的大唐戰神蘇定方,已經垂垂老矣。

李勣也到了養老的年紀。

蕭嗣業、高侃、阿史那社爾、契苾何力、劉仁願、劉仁軌等,皆已老邁。

若這一批將領凋零,大唐必須有新鮮血液承接上。

蘇大為並非是唯一進入李治視線的人。

之前的王方翼、趙持滿、裴行儉、薛仁貴、郭待封等一大批中青年將領,皆在李治的全盤計劃中。

在李治朝,若看從永徽年間至今的對外戰例,很明顯一般都是一員老成持重,經驗豐富的老將為大總管。

然後配一些中年將領,再搭一些青年將領,以做人才培養。

老將的經驗、中年將領的沉穩和年富力強。

再加年青將領的沖勁,效果極佳。

比如之前征西突厥,以程知節為大總管。

蘇定方為前總管。

以劉仁願、蘇大為、阿史那道真、婁師德、王孝傑等一大批中層和基層將領充實其中。

正是經歷滅西突厥的戰爭,蘇大為迅速成長。

再比如顯慶三年,李治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也是出於這種考慮。

所以大唐軍事上,從來沒有人才斷档一說,而是一直在持續的在培養和造血。

這是唐軍之所以強大的一大原因。

蘇大為現在得李治看重,並非是他和武媚娘的那份情義。

也不完全是蘇大為在情報偵察和斷案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