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蹊蹺

階梯教室裏, 音響設備正在播放貝多芬的命運樂章。

銅管樂器吹奏開始引領越來越強的音調,層層推進樂章,隱藏在主旋律之下的小提琴低低地訴說著黑暗勢力的強盛, 回蕩的激烈樂聲充斥了整間屋。

每個精神體面前都放著節拍器, 他們全神貫注地傾聽著, 在每一個關鍵點適時插入。

節拍器是特制的,不會發出任何聲音, 但是會被機器記錄下來, 時間精確到0.01秒。

——而且他們每個人負責的部分不一樣。

教室最前面的虛擬顯示屏上,不斷有紅色綠色的光芒在跳動。

綠色代表準確, 紅色代表偏差。

這些帶有顏色的數字是培訓班的學號,每隔一段還會有整體標色, 象征這段樂章的“合奏”準確度。

汪女士看著講台下的學生。

這些機械人坐的位置很奇怪。

整體大致呈圓形,陸笛與晏龍在中前部區域, 仿佛是演奏指揮的位置,但是跟交響樂團的位置分布規律又有很大的差別,弦樂並不在兩邊,管樂也不集中在一個方向, 所有人手都是交替分布的。

雖然機械人手裏沒有拿樂器,但是上了這麽多天課程, 汪女士基本上也知道了這些學員被分配到了哪些樂器聲部組。

讓她感到疑惑的是,這件事不知道是誰定下的。

反正不是汪女士自己,也不是其他來教課的音樂大師。

沒有專業人士的意見,這些分組是根據什麽決定的呢?為什麽學員們沒有提出任何反對意見?

為什麽這種分組又離奇地合適?

如果可能,汪女士真的很想要這個判定標準,這樣就能知道新入門的音樂初學者應該往哪個方向發展了。

然後那位姓朱的基地人員告訴汪女士,是機密, 不能說。

還說正常人用不了。

——汪女士不敢繼續想下去。

其實這個音樂培訓班本身就透著蹊蹺,你見過從來不擺弄樂器、不學指法與吹奏方法的學員嗎?

這裏就是。

能分辨樂器的音色,對著實物分不出單簧管與雙簧管。

中提琴與大提琴放在一起全靠尺寸大小區分,看到放在肩膀上拉琴的,有時發愣認不出那是小提琴還是中提琴。

雖說在備課的時候,得到的提示就是以賞鑒為主,不要求學員們會樂器演奏,能打好節拍就行了……可是這樣培訓出來的人究竟要做什麽?通過虛擬網絡模仿一個交響樂團嗎?

這個疑問不止是汪女士的,也是每個音樂教師的。

而且他們認為最有天賦、也最正常的一個學生——至少是肉身來上課的,沒穿奇怪的機械外骨骼——竟然不參加合奏,表現得完全像是一個旁聽生。

還有那位學號72的二期學員,有深厚的音樂基礎,絕對是正經的樂團成員,目前已經取代陸笛成為這個培訓班優秀學員代表,成績最為突出。(陸笛理論課丟分多)

唐老先生私下透露,這個72號學員有點像是燕京的某位鋼琴家,兩年前出了車禍,就再也沒有這個人的消息了。

看著坐在最後一排,與晏龍陸笛遙遙相對的72號,汪女士欲言又止。

那可是傳統交響樂團裏屬於打擊樂的位置,鋼琴怎麽都不應該在那邊!

接受到這股強烈腦電波意念的陸笛:“……”

陸笛不想一心兩用,這些信息屬於被動接受。

陸笛很想告訴老師,不,這不是一支交響樂團,這是在列陣,學號72的精神體出身軍旅家庭,前身是一位鋼琴演奏家,人帶著那一列高音部壓陣呢!

是的,沒有學什麽樂器的區別,只有高頻、低頻與其他之分。

72號藺海的地位相當於第一副指揮。

如果晏龍與陸笛遭遇到強力的沖擊,陷入苦戰,副手就得發揮作用。

72號藺海在“弦的測試”裏,是適應最良好,“可作戰範圍”最廣的精神體,所以他得到了這個位置。

第二副指揮與第三副指揮還分列左右呢!可惜他們完全不起眼,沒有引起老師的注意——

這兩位並非力量影響的範圍(音域)廣,而是很擅長協調。

呃,就是培訓成績不起眼,還是汪女士吐槽的那種認不出樂器的奇葩學員。

一篇樂章走完,汪女士指著出錯的部分開始點名批評,然後指導。

優等生陸笛在下面走神。

他又想起跟同學們第一次“面對面”合奏的事。

當時他跟在晏龍後面,愉快地走進屋子,然後傻眼。

陸笛看著自己的同學們,又遭遇到了那種推開門發現兄弟姐妹全部不認識的尷尬場景。

當一屋子的機器人學員今天全部變成了幽靈同學,只有滿心懵逼,以為都是同學,結果這些精神體也是男女老少全都有——年紀最大的看起來有八十歲,小的還沒桌子高。

陸笛下意識地抓住晏龍,後者會意地解釋,精神體的原身年紀在二十五歲以上,絕對沒有小孩,連志願書都不可能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