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慢了幾拍

油燈燒了一夜。

外頭隱隱約約吐了魚肚白。

李三揭撥了撥燈芯,在心裏梳理這一夜的發現。

不得不說,不止是心臟撲通撲通直跳,其余內臟都跟著顫動,像是被堆在了一輛板車上,咕嚕咕嚕著通過石子路,顛得要命。

起先,四公子來找他問瑞雍九年秋季的運輸時,李三揭哪裏想得到,內裏挖著挖著,竟然挖到了這樣要命的內情!

李三揭有些怕,同時,也有些興奮。

當官這麽多年,就是為了往上爬。

若只是為了當個能管事的官,他幹脆留在臨安當知府好了。

臨安富庶,偏安一隅,上上下下的政務,他李大人說了算。

說句不講究的,山高皇帝遠。

何必來京城攪和?

可他想當官,想當高官,不止是當個侍郎。

董文敬比他老,他想在董尚書告老後取而代之,那就得比另一位侍郎出色。

當然,六部尚書不是終點。

有能力、有機緣,李三揭想搏一搏,三少、三孤、三公……

他需要名聲,需要政績。

若北境三關真出了那樣的問題,他看出來了,朝廷後續處理了,他不居首功,也得算個次功吧?

李三揭給自己鼓了鼓勁兒,低聲道:“這事兒,比原想的還要嚴重,四公子打算……”

霍以驍豎起一根手指,往上比了比:“得他拿主意。”

李三揭會意。

也是。

事關邊防,如何處置,還得皇上說了算。

再者,他們只是看出了其中的把戲,要說確鑿證據,還沒有。

霍以驍亦是這麽想的。

這與定安侯府給皖陽郡主蓋帽子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無論溫宴再怎麽拔高,往不顧朝廷根基上扯,最終也就是溫家與郡主的矛盾,眼下能占得如此上風,只是因為與皇上的利益一致,對沈家下手而已。

有胡攪蠻纏、混不講理的皖陽,溫宴沒有鐵證也無所謂。

可邊關事務是真正的朝廷根基。

無論是運輸中的弄虛作假,還是建造中的偷工減料,必須要有實證。

只靠上下嘴皮子碰一碰,哪怕是咬沈家,沈家也不會隨隨便便讓他們咬一大口。

“若沒有足夠的線索,讓皇上查定門關……”李三揭道,“雖說定門關不會跑,但若出了風聲,關口上的官員就都做好準備了。”

城墻固然是立在北境。

可誰敢查到底?

只要文書做得幹凈,便是霍以驍也不可能拿著大錘子把城墻砸出個洞來。

一來,一人之力與韃靼軍陣沖鋒,相差太遠。

第二,皇上再疼四公子,也不會讓他這麽胡來的。

定門關高大、雄偉、寬闊,萬一沒有砸準位置、尋不到問題,別說四公子還只是四公子,哪怕是東宮儲君,一樣要倒大黴。

必須出其不意,以及,讓皇上點頭砸城墻。

那麽,就必須讓皇上相信,先前的幾次增固確實出了問題。

撥算盤撥出來的數字、韋仕留下來的扇子,都是佐證,而實證……

李三揭苦思冥想。

霍以驍點了點桌面,道:“還是要從運輸上下手。”

在運輸之中發現原木被挖空、裏頭出現了夾帶,才能讓皇上龍顏大怒、下狠勁兒查北境三關。

那座在韃靼馬蹄之下不堪一擊的城墻,得讓皇上來拆了。

李三揭用力揉了揉臉,在滿是案卷的桌上翻了翻,尋出一份文書來。

他用手指點了幾處。

“風險很大,”李三揭實話實說,“甚至不能說是五五之數。猜中了,後頭的煩惱迎刃而解,但猜錯了,打草驚蛇。”

霍以驍看著被李大人點出來的地名、人名。

去年末,工部定下調一批原木、石塊往西,加固西關,增加對西域部落的防禦,和對往來商隊的管控。

走的是水路,算算行程,現在差不多剛過徐州府。

西關也好,北境三關也罷,畢竟路遙,從嶺南調運委實太過遙遠。

按說,就算當地取材不夠,也應該從更近些的地方調運。

可沒有辦法,徭役側重不同,嶺南的林場多、石場也多,出產自然多,且質量穩定,這麽多年一直支撐著幾處關口的增固。

此番運完西關的木料,與瑞雍七年、九年送往北境的原木,出自同一個林場,工部負責的押運官員是同一位。

霍以驍明白李三揭的意思。

挖空原木夾帶,能瞞得過沿途州府、運送腳夫,但肯定瞞不過押運官員。

這位官員是知情人,且是參與者。

現在就看,送去西關的第一批木材,有沒有同樣被動了手腳。

霍以驍道:“風險大,收獲才大。賭還是不賭……”

他依舊比個先前的那個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