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空了

李三揭驚訝。

他趕忙起身,把底档上的字跡與霍以驍帶來的、拓自扇骨上的文字對了對。

果然,越看越像。

衙門裏的各種文書,多是底下主事、員外郎來撰寫、抄錄、整理,尚書、侍郎的長篇大論在其中反而不常見。

他們翻出來的,也就是韋仕在文書上的幾個批注、補充,或是簽名留印。

很少,也就是特特去看,才會發現端倪。

當然,也有手書與刻錄的差異在其中,但李三揭越看,越覺得是出自同一個人的手。

尤其是“定門關”這三個字,每一個都是“點”開始,執筆而落,與刻刀刻點,很像。

這個點的落筆感覺,也出現在“貳”和“柒”上。

扇骨上的那些數字中,這兩處與韋仕寫字,能看出相似來。

李三揭下意識地要開口,話到了嘴邊,又趕緊咽下去。

他抓起了筆,刷刷寫道:扇子是從韋仕家裏抄的?

霍以驍頷首。

十之八九,是如此的。

韋家抄沒,不少東西充入庫房。

這扇子雖然平平無奇,但抄家時太混亂了,被混著搬進庫房也不奇怪。

搬進來了,也不好因為它不值錢就扔出去,便一直與書畫堆在一塊,最終被霍以驍一連串抱了出來。

那麽,韋仕為什麽把這些刻在扇骨裏,他記下的數字又是什麽意思?

李三揭在書房裏來回踱步,又咕嚕咕嚕灌了半壺冷茶,用力晃了晃腦袋。

足足想了一刻鐘,他忽然靈光一閃。

三步兩步回到案前,李三揭坐在來,右手在算盤上撥得噼裏啪啦響。

一面算、一面記,口中嘀嘀咕咕,念念有詞。

霍以驍認真聽了會兒,沒有聽懂。

李大人念得太含糊了,嘴快,還夾了不少臨安話,估計除了他自己,誰也聽不懂。

可霍以驍知道,李大人估計是抓到線頭了,他的眼睛越來越亮,整個人都精神奕奕。

隨著算盤珠子聲停下,李三揭長長舒了一口氣。

提起筆,把幾個關鍵的數字重新抄寫,做好備注,交給霍以驍。

霍以驍接過來看。

李三揭用口型比了比:“缺斤少兩。”

為了給霍以驍解釋清楚,李三揭不得不重新拿了一張紙,從頭開始解釋。

術業有專攻。

霍以驍他們在習淵殿學得再多,到底也沒有在地方上任職的經驗,哪怕六部真輪了個遍,也不過是“有些增進”而已。

李三揭調任工部時間不長,但他踏踏實實在臨安府幹了那麽多年知府。

知府是做什麽的?

可不是坐在大堂裏審一審各種案子就夠了的。

而是一府的事兒,什麽都要知,什麽都要管。

從農事到水利,從商業到航運,河道拓不拓、官道修不修,治安怎麽樣,城池要不要加固,全得懂。

作為舊都的臨安城,城墻修築堅固、高大、厚實,遷都之後,不用在城防上多費勁兒,不過,畢竟風吹雨打,該有的檢查與修補還是有的。

李三揭為此也學了不少,加之地方上的一些工事,多少獲得了些知識。

雖然,這些城防與抵禦外敵的關口不同,但多多少少,可以舉一反三。

來到工部之後,他也在進步,在相關事務上,更有精進。

在李三揭無聲的指點之下,霍以驍看懂了,韋仕留下來的數字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是定門關的,另一部分是瑞雍九年夾口關的,只是扇骨上的刻字有缺損,夾口關那幾個字刻太淺了,沒有拓完整。

數字則是缺了的數目。

石料缺失比例小些,原木的大一些。

李三揭拿起兩只茶盞,口對口合攏,又打開,再合攏。

“四公子明白了嗎?”李三揭問。

霍以驍挑了挑眉,指著之上的“木”字,道:“李大人的意思是,空了?”

李三揭點頭。

偷運夾帶東西,體積重量超了;缺斤少兩,體積重量少了。

無論哪一種,一路北上,斷斷瞞不過所有人。

最好的法子是“鏤空”。

原木中間挖出洞來,塞進需要夾帶的貨物,封住口子,如此一來,就能通過沿途州府。

神不知鬼不覺。

哪個衙門吃飽了撐著,會看看工部送去邊關增固的木材、石頭是不是空心了呢?

也正是因此,本應該固若金湯的關口最終還是缺了原料,不夠結實,哪怕來年開春又加固一回,還是出事了。

至於夾的是什麽,最後送去了哪裏,眼下不得而知。

可這一番“買賣”,其實是露餡了。

韋仕察覺了。

霍以驍分析韋仕的立場,能猜到他大致的想法。

僅僅是察覺,沒有實證,他也弄不明白是朱鈺還是沈家在其中作怪,韋仕就沒有打草驚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