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 大結局(第2/11頁)

“可見我大唐吏治日益清明,官道有成,宦修蔚然之風,其勢日盛。而民間風氣,也正氣大興,教化燦然,立竿見影。縱十品村正叛道失貞,亦能查而辦知,絕難幸免。即便鄉野奸民,也難逃理教之網,僥幸何易。”

“而理教衛道之士,遍布朝野,不計其數。城鄉之間,罔不肅然……自三代以來,吏治教化之美,莫過於今日矣……”

天師府大天師鄭思肖上賀表道:“……《大道論》、《道德經》重印六十萬冊,流傳天下。洪武六年,天道信士,占民近半,我道家正法,蔚為大觀。是以正本清源,而民智既開,人道始彰,德操穆穆,古風淳淳,可謂藏士於民也。”

“洪武六年,天下各州郡縣,新設道廟道觀八百七十余座,鄉村道社不可勝數。在籍道官五萬兩千余。減少佛寺六百余座,自願還俗的僧人一萬兩千余。我大唐天道如東升之日,而釋家夕陽西下,此消彼長,大勢所趨……”

四大一品衙門上完賀表之後,就是九部十三寺司的尚書和寺卿上賀表。

工部新搞了什麽工程,發明了多少物件;財部進了多少錢;戶部統計的人口增加了多少,警部抓了多少罪犯……礦務司挖了多少礦,專賣司賺了多少錢……都一一匯報一遍,向皇帝祝賀。

元旦賀禮當然只是個形式,有些類似年度部門工作匯報。元旦賀禮足足進行了一個時辰才結束。

這還沒完。

接下來,天子換了祭服,鹵簿起駕,率領百官出朱雀門,到皇城天壇祭祀昊天和厚土,再祭祀各大道宮,最後又祭祀太廟。

直到下午申時三刻,才回到大內去掉祭服,再換了袞服。

然後天子下令,酉時一刻,宮中大宴。凡五品以上京官極其家眷,包括十國使團,皆可入宮宴飲。

元旦大宴雖然很是豐盛,可其實多是禮儀,真要想享受美食美酒,其實也沒有那個閑情逸致。

足足折騰了一天,大唐君臣才結束了元旦大朝整個儀式。

……

元旦大朝雖然很是隆重,可其實不討論政事。

直到正月初九,官員元旦休沐結束,才召開了洪武七年的第一次常朝。

這開年第一次常朝非常重要,乃是要定下洪武七年的朝廷大政方針,決定主要財政預算。

常朝當然在大明宮宣政殿。

此時,小太子李征已經回到長安。李洛為了讓他熟悉政務,也讓他參加了常朝。

李洛穿著常朝用的通天冠服,端坐在寶座上侃侃而談。

“……洪武七年,朝廷大事,首在興農。我大唐十二個太倉,只剩下區區數百石存糧,要是發生大災荒,這可怎麽得了?這兩年,也就是昊天照應,老君保佑,不然,大唐的糧食危機就更加嚴峻。”

“民心是什麽?民心就是糧食。朝廷的底氣是什麽?還是糧食。糧食多了,農稅就多,商稅更多。我大唐三十九個州,兩個都護府,很多地方還吃不飽飯。能吃飽飯的,也就是光復早的州。”

“這推行南殷副食莊稼之事,乃是朝廷今年大政,務必要落到實處,監督到實處。還有,學宮和大學的農道學院,要想法子培養改良稻種,增加畝產。我大唐平均畝產不到兩石,災年還不少,糧食怎麽能富足呢?”

“什麽時候,十二個太倉的糧食儲備達到兩千萬石,朝廷才能取消《限酒令》。不然,《限酒令》就一日不可放松……”

李洛第一件事,就是大談糧食。

糧食可謂成了如今大唐帝後最大的心病。

一億多人口,只有幾百萬的糧食儲備,兩人怎麽能放心?

可是,糧食危機直到後世還是世界性難題。東方大國到了二十世紀末,才基本解決糧食問題。而東邊的一個小國,到二十一世紀還需要東方大國接濟糧食。

在高產糧種和現代化肥面世之前,提高畝產其實非常困難。而純粹靠人力畜力種植的落後生產方式,也絕無可能通過僅僅增加耕地的方式來解決糧食危機。

一個農夫就是累死,一年又能種多少地?

可高產糧種和化肥技術含量很高,李洛想都不要想。在政策的引導下,需要很漫長的時間,才可能掌握這兩大技術。

李洛認為,只有他把糧食危機基本解決了,他才能稱得上真正的千古聖君。解決不了這個,這個聖君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

所以,在技術落後的情況下,解決糧食危機的一個辦法,就是搶占更多的土地,為將來大量增長的人口準備生存空間。

“第二件事,就是遠航北殷洲。皇後新制的地圖,你們很多人都看過了,北殷洲的位置,很多人也應該知道。”

“這個地方,土地肥沃,得天得厚,乃是天下最好的一塊土地之一。這塊土地,大唐一定要拿在手裏。還有華夏洋之南的大洋洲,也要拿在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