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要不要修《元史》?(第3/4頁)

……

十月初六,攝政皇後臨朝聽政。

這快到年底了,朝廷事物更加繁忙了。

“攝政皇後陛下駕到!監國太子殿下駕到!”

隨著一聲長長的唱喝,鳳冠朝服的崔秀寧攜著小太子李征,步履從容、落落大方的走入大殿,登上丹墀。

數百名文武大臣在三府相公的領銜下,一起舞蹈下跪,山呼朝拜。

“皇後陛下萬福金安!太子殿下萬福金安!”

崔秀寧坐在寶座上,右下側坐著一本正經的小太子。

只有九虛歲的小太子,不知為何,目光有意無意的瞟了瞟頭戴芙蓉冠的司婦寺卿辛苦。

這個姐姐,好漂亮,好神氣啊,倒是有點像母後。

“諸卿平身,就坐吧。”崔秀寧淡淡笑道,繡著五彩雲紋的袍袖虛扶一下。

“謝皇後陛下!”眾臣一起平身,按照品級,正坐在厚厚的棉花坐席上。

坐在最後面的五品官,隔寶座足有七唐丈遠,只能勉強聽到皇後的聲音。

政事堂中相林必舉首先站起出列,舉起玉笏奏道:“啟奏皇後陛下,大唐簡體字已經推行數年,卓有成效。如今翰林院編纂的《洪武字典》已告功成。”

言罷回首道:“牟院使,快將《洪武字典》上呈皇後陛下過目。”

翰林院牟巘就捧著厚厚的一本精裝大書,出列奏道:“啟奏皇後陛下,這就是新編纂而成的《洪武字典》。共收錄華夏漢字五萬兩千二百一十二字,其中常用簡化字四千八百二十四個。”

“臣等參考前宋《集韻》,共耗時三年零四月,耗銀十三萬七千余元,參與編纂的大儒名士,共計一百三十七人,查閱典籍圖書三千二百余冊。”

中官常侍康西接過沉甸甸的《洪武字典》,恭敬的呈現給皇後。

崔秀寧接過這鉛活字印刷的第一本《洪武字典》,打開一看,但見字跡端正,印刷精美,而且注音簡介,感到很是滿意。

就是太厚重了些。

她記得後世的《中華大字典》記載漢字五萬,《新華字典》屬於簡潔版,收錄漢字只有一萬出頭。

這麽說的話,宋末元初的漢字,比起後世要少一萬多字。那麽很多字應該是明清出現的。《康熙字典》好像也有五萬字了。

漢字的數量,其實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現在《洪武字典》花費三年多時間,用了一百多個學者才編纂完成,說明這個時代,漢字也就是五萬多字了。

後世出現的很多新字,只是明清時代鉆研訓詁和考古的八股文人在無聊時搞出來的東西,大多沒有必要。

然而他們借著滿人剛入關沒有文化,借助編纂《康熙字典》的機會,大量造字,挾帶私貨。

“本宮認為,這《洪武字典》編纂的很是典範。不過,收錄五萬兩千字,書本太厚,用紙太多,這成本必定不低吧?”崔秀寧問道。

工部官員出列奏道:“啟稟皇後陛下,工部算過,印刷一套《洪武字典》需要的工料和人工,需要耗銀四塊銀圓。”

四塊銀圓!

這是什麽概念?

一個九品鄉正的俸祿,每月也才四塊銀元。等於說,抵得上一個鄉長一個月的工資!

真的貴啊。

有多少人能舍得買?或者買得起?普通一家百姓的全年收入,也就二三十塊銀元。

這個成本,真的不利於推廣。

崔秀寧道:“再參考《洪武字典》,編纂一部簡化版的小字典,只收錄一萬較為常用的漢字。《洪武字典》改為《洪武字源》,簡化版就叫《洪武字典》,在推廣天下,先刊印一百萬本。”

眾人一聽,紛紛點頭。

這個法子好啊。

如此一來,《洪武字典》成本不到一塊銀元。而且重量厚度都變小了很多,很利於推廣了。至於收錄五萬多字的《洪武字源》,則可以作為研究深造而用。畢竟,一般人還真用不上。

說完了字典之事,錢選出列奏道:

“皇後陛下,如今我大唐已經恢復中原,一統天下。臣等以為,是該準備編修《宋史》了,還有這《遼史》、《金史》、《西夏史》、《元史》,都應該編修。”

“這一來,可示大唐繼承華夏大統。二來,我大唐武功赫赫,連年開疆拓土,可修文大事,卻相對弱了些。借助修史,也能彰顯大唐文治。同時,也能聚集天下名士,共襄盛舉,為朝廷效力,一舉三得啊。”

錢選話剛落音,文臣們都是紛紛表示附議。

可司婦寺卿辛苦卻出列提出了異議。

“娘娘。”辛苦對皇後陛下的稱呼,顯示了她的特殊。

“適才錢侍郎提到修史,臣是贊同的。可是為何要修《元史》呢?微臣以為,蒙元不過強盜之屬,豪奪中原,荼毒天下,並無一絲功績,一無是處。這所謂大元,根本就是笑話,不配大唐為其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