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要不要修《元史》?(第2/4頁)

穆天子說:聶啊,等到以後,我會把你們的妻子送來,你們就安心守在這裏吧。

除了這些,竹簡有記載了一些後來的事。周穆王繼續西征後,再也沒有來到高原,但天子沒有食言,他送來了留在高原放牧的將士們的家屬,希望聶和他的將士,能夠長期在高原放牧,向周室輸送牛馬牲口。

又記載了,聶帶人修建帳篷,放羊牧馬的過程。

而吐蕃歷史上第一位贊普,名叫聶赤,帶一個聶字!而他的妻子叫南穆,帶一個穆字。

這難道是巧合麽?

這是不是說明,傳說中的第一代贊普聶赤,就是這個聶?

八思巴等人越看越是心驚。他們有看了幾件青銅器,乃是周穆王送給史官姚岐的賞賜,銘文是:太史岐賞功。

這個太史姚岐,沒有跟隨周穆王繼續西征,也沒有返回周都鎬京,卻留在了高原。

為什麽?

為什麽穆天子還要賞賜他銅器?要知道,那時銅器可是很貴重的。

八思巴等人猜測,原因只有一個。太史姚岐是留在高原監視聶的。他應該定期派人送信給鎬京的周穆王,稟報聶是否忠心可靠。

所以他有功,穆天子才賞賜他銅器。

而這個姚岐,最終也沒有回到雍州,而是死在了高原。

結果不難猜測。後來聶果然在高原自立了。贊普之意,本為大丈夫,這本就是中原之語,並不是君主之意。

這說明,聶自稱“大丈夫”,既表明了雄心,又沒有真的以一國之君自居,他應該還是尊奉周天子的。

只是後來,贊普之意才有“大丈夫”變成君主。

李洛看到八思巴等人面面相覷,神色怪異,皺眉問道:“這些竹簡說了什麽?”

八思巴只能實話實說的將竹簡上的內容說了一遍。

“果真?”唐主露出驚訝之色,“朕早聽中原大儒說起,羌人和吐蕃人實為漢人,俱為華夏後裔。只是不知道個中詳細。今日始知其肇也!”

李洛將竹簡一枚枚拿起來端詳贊嘆,恍惚間差點連自己都信了。

八思巴道:“看這竹簡記載,必是如此了。不過,後來中原漢人,估計也不止一次西遷高原。周朝這支,不過是最早的一批,也是最早的一個部落了。”

白蘭法王等高僧也都點頭。

無論他們願不願意承認,事實擺在眼前。

吐蕃人,的確就是華夏一脈,說是中原漢人,似乎也不算錯。

總之,漢蕃羌一家,是可以斷定的。

李洛繞著竹簡,一邊踱步,一邊連連嘆息,目光爍爍的看著八思巴,意味深長地說道:“川西羌人,如今已經歸為漢人,倒也是復為一家了。如今,漢吐蕃同源之翔實,已經就在眼前,可漢羌同源之翔實,竟然還沒有發現。”

八思巴立刻會意,他心中嘆息一聲,雙手合十地說道:“吐蕃人,實際上並無統一族號,自古以來,諸部林立,實在不利於教化。”

“小僧懇請陛下,令吐蕃諸族,歸漢!”

“哦?”唐主不置可否的看看其他高僧,“金輪法王之言,諸位以為如何?”

大皇帝似笑非笑的目光掃過去,一班高僧人人心中一凜。

“小僧以為,金輪法王言之有理,善哉!”白蘭法王硬著頭皮說道。

事實擺在眼前,吐蕃人本就是華夏移民,這是無可辯駁的史實。而且,吐蕃人本就不是出自一個部族,而是多個不同部族。這些年各族相互爭鬥不休,也不是什麽好事。

諸族歸漢,既符合史書,又符合當前。

唐主欣然點頭,“好。諸位既請,那朕就復吐蕃諸部之名為漢,不分彼此!嗯,吐蕃諸部,本就綰發右衽,此與漢同,倒是不必大改。”

“不過,吐蕃歷法不夠精準。雖說吐蕃人也過年,可和漢歷元旦,總是差了一兩天。嗯,自今日起,該行漢歷。”

“州郡縣官府公文,宜用中原文字。這既然歸漢,當然要像個樣子。吐蕃人本非夷狄,這文教大法,當然要不分彼此。”

“還有,既然穆天子時,就發現了高原新土,那就改蕃州為穆州,以此紀念穆王吧。”

“另,朕之前已經重新設置度量衡,以為天下標準,一體推行之。”

皇帝一口氣說完,八思巴等人也只能頻頻點頭。

要說與漢人風俗最接近的遊牧民族,的確就是吐蕃和羌人。很多地方,包括風俗,三者都有相似之處。吐蕃人和羌人綰發右衽,和北方胡族迥異。就是語言,也同屬一個語系。

很快,竹簡的內容就傳播開來。隨著一道《吐蕃諸部歸漢詔》的詔書頒布,幾十個名稱不同的高原部族,全部歸漢。

沒用幾天的蕃州之名,又變成了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