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耕牛戰爭”(第3/4頁)

而且大唐軍警,走的都是精兵路線,支出很大。過去的洪武四年,朝廷養軍警和裝備共花費兩千八百多萬銀圓。

這還不算打仗時的戰費和傷亡撫恤。要加上這些,洪武四年共支出國防治安費近四千萬銀圓,占了洪武四年國庫收入的四成多!

要是陛下再招募新兵,那這軍費也太大了,陛下就算“生財有道”,又能堅持幾年呢?

好在,陛下並沒有再次招募新兵。

不然,財部的日子就難過了。要知道,陛下還要求,財部必須每年有一千萬的盈余備用,等閑不能動。等於說少了一千萬能用的錢。

財部尚書事實上並不太擔心錢。

瀛州的幾座銀礦,天天在產出白銀,鑄造嘩啦啦的銀圓,他害怕沒錢?

他怕的還是缺糧。

現在大唐的糧食,也就剛剛夠吃。可糧食安全很脆弱,一旦發生大的天災,糧食立刻就會緊張起來。

制約大唐糧食產量的,不是水利,水利已經修的很完善了。主要是缺牛。

等到皇帝說完了軍務,財部尚書抓住時機奏道:“臣請朝廷增加耕牛。”

皇帝和大臣們都是皺眉。增加耕牛?沒辦法了。

恒北的牛,已經運了好幾十萬頭進來,也不能再運了。不然,恒北建設糧食基地的計劃,就要受到影響。

戶部的數目,大唐如今有牛五百三十多萬頭。就這,還是在和元廷交易之後,加上從天竺運牛的數字。

元宋戰亂和三國起兵之後,南方兵連禍結,土地拋荒嚴重,耕牛大量被宰殺吃肉,或被亂兵搶走,數量銳減。

雖然幾年來李唐一直想方設法的增加耕牛,可缺口仍然高達上千萬頭!

這導致幾戶人家共用一頭牛,耕地效率很差。百姓也就只能勉強吃飽飯,雖然比元據時期好過的多,可離盛世還差得遠。

所以,大唐才對宰殺耕牛之人嚴厲懲罰,最重處斬!

數月前,沔陽侯都烈的家臣,監守自盜,倒賣牛犢七十多頭,都烈入宮請罪,罰俸半年。結果,那家臣和買牛的商人,以及宰牛的屠夫,全部處斬。

因此大案被殺者,就超過十人。朝廷還突擊檢查各家貴族莊園的耕牛,查出販賣宰殺耕牛案十幾件之多。

一時間,人頭滾滾,前後處斬者,超過百人,天下震動。

皇帝整頓貴族家臣吏治,還親自下詔:“耕牛,事關百姓溫飽,事關大唐社稷,事關天下太平。自古以來,未聞缺牛而盛世者……當今天下,耕用尚不足,安殺而食之?貪口腹之欲宰殺耕牛,天道不容,人道不容,國法便斷不可容……”

這就是大唐建國來最嚴重的耕牛案。

沒有人再敢販賣牛犢。可耕牛數量的增加,仍然不夠快。

“陛下。”鄭和奏道,“幹脆,下旨給恒北都護府,讓瞿世對中南天竺用兵,打服那群天竺小國,讓他們輸牛納貢!”

輸牛納貢?這倒是個好主意。

“準奏。”李洛毫不猶豫地說道,“讓瞿世動一動,聯合梁國理國衛國,對中南天竺用兵,打怕他們,讓他送牛。沒有牛,那就只能占他們的地,滅他們的國了。”

大唐天子的話,非常霸道。這樣的話要是在趙官家和朱皇帝說,眾正盈朝的大臣們,一定會極力反對,說什麽不是仁君所為,有失天朝體統。

可是唐廷的大臣們,卻人人面露笑容,一副理所當然的樣子。

唐廷每一次對外用兵,都獲得很大的利益。華夏武士們固然熱衷戰爭,就是文臣們,也覺得打仗打得好,就是生財之道。

於是,事關耕牛的國政,轉眼間就變成軍事。竟然是對吐蕃和天竺同時用兵。只不過,天竺不用從本土調兵,直接動用恒北駐軍,再命令梁國理國和新建不久的衛國出兵助戰。

這就是後世著名的“耕牛戰爭”。

接下來一段時間,唐廷又開始了戰爭準備。

五月二十一這天,李洛和崔秀寧下朝之後剛回到寢宮,還沒坐下來好好說話,特察局李織就送來一個來自西方的重要情報。

原來,三月初八,元軍和第二批動員起來的十字軍,在奧地利國決戰。

早在二月下旬,西方各國就再次動員了二十多萬人,元軍兵少,又很疲憊,只能後撤到什麽萊茵河之東。

到了三月上旬,真金太子親率十萬元軍從羅斯地區趕到,安西王得到援軍,士氣大振,決戰很快爆發。

決戰前,元軍在兩軍陣前,用戰馬踐踏的法子,殘酷處死了之前被俘的法蘭西王,打擊聯軍士氣。

決戰打了兩天,元軍騎兵用騎射和火器結合的戰術,大破西方聯軍,西方聯軍只剩下最多兩三萬人逃出生天。

元軍所到之處,一路屠殺,不知道多少黃頭色目被殺,也不知道多少人淪為奴隸。元軍把年輕男女用繩子一串串拴起來,拖在戰馬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