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8章 “耕牛戰爭”(第2/4頁)

眾武將聞言,都是一起點頭。黨項將領李憶出列道:“陛下,完顏侍郎所言極是。臣是涼州西南人士,靠近吐蕃高地,可就算是臣,也未必能適應高地氣候。年輕將士還好,可年紀稍大些,就更難克服了。”

他們雖然沒聽過高原反應這個詞,卻知道是怎麽回事。

李洛也有些犯難了。

十萬大軍的統帥,何等重要?那不光要知兵,還要有統帥之才。

如今的唐軍之中,目前有能力統帥十萬大軍遠征的帥才,也就是文天祥、江鈞、陳淑楨、楊序、朱頷、武巖、虎古、蕭北、張斂、申花生這十人,其中幾人,還只是勉強能勝任。

可是這十人,沒有一人能適應高原反應的。像文先生這樣年過五十的人,只要上了吐蕃高原,也不用打仗了,估計直接用棺槨送回來。

更年輕的,如劉衛泰,劉大刀,顏隼等人,如今只是統兵兩萬的營帥,擔任方面之將夠了,可作為十萬大軍主帥,還不夠火候。再說,他們也不適應高原反應。

營帥以下的將領,有不少是雲貴高原和川西人,倒是勉強能適應。可是這些將領,更沒有統禦十萬大軍遠征的軍略能力。

李洛忽然想起哲劄。哲劄是蒙古將領,肯定能適應高原反應。可是,哲劄只是騎兵將領,又不是帥才,還是不行。就算行,李洛也不放心把十萬大軍交給一個蒙古人。

要是瑪巴朗結還在世,那就是最好的人選了。

到最後,李洛竟然悲催的發現,只有自己這個大唐天子,才是最合適的進蕃大軍統帥。

他沒有高原反應。

後世,他為了文物,在拉薩等地活動了很長時間,到處尋找“伏藏”和古代吐蕃贊普的王陵,也算是有了適應。

“那朕就親自去。”李洛有些無奈地說道。

說實話,他現在真的不想再禦駕親征。他的軍功已經很大很多,足以加持他這個開國皇帝的光環了,根本不需要再親征。

可是他不親征,讓誰去?

古代醫療保障條件很差,高原反應可沒有藥物來有效緩解。後世解放軍進藏,可是有醫療保障的。

清軍入藏,主力也是雲貴高原的兵和高海拔地區的青海兵川西兵,主帥也都是長期在川西和青海作戰的嶽鐘琪、福康安等老將。

“陛下乃天子,怎可親蹈不測之險地啊。萬一有所閃失……”林必舉立刻出列勸諫,“臣請陛下三思!”

其他大臣也紛紛出列,勸諫皇帝不要親征吐蕃。

實在是,自古以來,沒有一支中原大軍,能收復吐蕃的。為何?還不是因為吐蕃地勢太高,中原軍隊很不適應?

李洛肅然道:“朕也不想去。可朕當年,曾在邏些待過一段時日,並無大礙。朕剛過而立之年,尚屬年輕氣壯,也不懼高原氣候。朕不去,還有其他人能去麽?”

什麽?陛下當年曾在邏些待過?

陛下當年,當真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啊。

既然陛下在吐蕃待過,那應該無礙了。陛下說的對,大唐雖然戰將如雲,可能統率十萬大軍收復吐蕃者,還真想不出有誰能勝任。

能當統帥的,年紀肯定不算很輕了,又不適應氣候,很可能出師未捷身先死啊。

“朕意已決,眾卿不用再勸。”李洛很果斷的表態,“織造司,立刻準備棉襖十萬套,供大軍所用。軍師府拿出軍略,兵部動員兵馬,轉運糧草物資。六月初,務必出兵。”

要是晚了,元軍加強吐蕃高原的防務,或者天氣變冷,就不好打了。

“遵旨!”眾人一起領命。

眼下是五月初,只有一個月的遠征準備,可要抓緊才是。好在大唐朝廷很是高效,雖然出征之事千頭萬緒,也能準備的過來。

李洛繼續說道:“元軍野心不死。除了吐蕃要收復,還有西域故地,漠南漠北也要拿下。這將來啊,要需要連年用兵。招募的十萬新兵,要加緊訓練,盡快用上。”

財部尚書松了口氣,他還以為陛下要再招募兵馬呢。如果那樣,負擔就更重了。

大唐有多少兵馬?

財部作為撥付軍糧軍餉的衙門,當然心裏門清。

現役水陸兵馬,一共是九十三萬五千八百余人,包括數月前新招募的十萬北方新兵。

大唐有多少人口呢?財部也門清。

擁有唐民身份的國族,共是一萬萬零兩百余萬口。

除此之外,還有近三千萬人,是二等準唐民(中南半島人)、三等教化民(南洋群島和恒北土著)、四等奴隸。

全部加起來,四等共有一萬萬零三千萬人。聽起來不少,一百多人養一個唐軍,朝廷負擔並不重。

可其實不是那麽回事啊。

因為,大唐除了九十多萬大軍,還有二十多萬警士要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