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9章 天皇進宮打秋風(第2/4頁)

“謝陛下隆恩。”兩人趕緊再次伏地叩首,做出感激涕零之態。

“朕就賜你徐家一座宅院,暫時安身。其他之事,朕隨後會有旨意。”李洛很大方的表態,“康西!”

“老奴在!”禦前常侍康西立刻趨步近前,素手待命。

“傳旨內政府,封銀圓一千給徐山。另,擇洛陽三進官宅一處,送與徐山。”李洛一邊說一邊寫下一道賞賜手劄,拿出隨身印簽“洛寧真人”一蓋。

“遵旨!”康西接過賞賜手劄,領命去宮中內政府衙門。

事實上,作為天子身邊的中官常侍,康西本身就是內政府的三名堂官之一。但仍然要走程序。

帝後賞賜臣子錢財,也分等級。價值很大的,往往用國庫,需要下敕令或懿旨,需要用璽,還需要下達到財部用部印。

這種重大賞賜,一般是賞賜對國家有大功的臣子。

用天子內庫的賞賜,往往數額並不大,不需要下敕旨或懿旨,但要有帝後手劄,要蓋帝後隨身小印。

李洛的“洛寧真人”隨身小印,除了在禦筆書畫上蓋印,主要就是用於一般賞賜了。

按照唐宮制度,天子是不能隨口賞賜,而沒有任何法律文書的。不然的話,怎麽做賬?怎麽核對庫藏收支數目?皇帝說賞就賞,沒有相應文書為憑,那就是縱容宮人貪汙。

所以,哪怕李洛和崔秀寧賞賜宮人幾塊銀圓或一斤白糖,也必須要寫手劄,賬目算的門清。

甚至,內政府還有專門掌管賞賜的衙司。他賞賜什麽,崔秀寧賞什麽,賞給誰,都要登記在案,一清二楚。

李洛知道,就是到了清末,慈禧妖婆高興了一賞賜,也往往是張口就來,然後李蓮英等人就指派太監直接去庫房拿東西。

這個過程,就是中飽私囊的好機會。時間長了,宮中庫房的賬目完全是亂的,沒有人知道應該有多少數目。

相對而言,唐宮的內庫管理極其嚴格規範,采用的是後世財務制度。宮中任何用度,收支和財務都要分門別類,各有賬目,很難作假。

所以,龜山父子聽到賞賜固然高興的連連磕頭謝恩,卻也驚訝皇帝賞賜還專門寫手令用小印。

他們當年做天皇時,也經常在宮中賞賜臣下,可往往只是隨性開口而已。甚至,前面賞賜多少東西,後面自己都忘記了。

如今看到大唐天子的做派,兩人不禁有些汗顏。

以小見大,由此可見皇帝處事,當真事無巨細大有章法。簡單一個賞賜,就能看出大唐吏治如何了。

“今日是除夕,安家之後,你們好好過個年。年後,朕自然有旨意到。”李洛說道。

對於亡國之君,李洛一直比較寬厚。能用則用,能養則養。只要沒有威脅,李洛不介意讓他們當個富貴閑人。

這也算是為後世積德。萬一有天大唐滅亡,李氏也不至於太淒慘。

“臣謝陛下隆恩,萬歲……”徐家父子熱淚盈眶的謝恩。

大唐皇帝念舊,他們總算能過上安穩的日子了。

至於恢復“神國”之念,兩人早就不抱幻想。他們雖然不知道曾經的神國今日的瀛州如何,卻知道以唐主的手段和胸懷,瀛州百姓的日子差不多哪裏去,要復國根本就是癡人說夢。

“陛下,微臣懇請,拆分瀛州為二。”徐山忽然鼓起勇氣說道。

這就是表忠心了。

“哦?拆分瀛州?嗯,徐卿說說看。”李洛笑吟吟地說道。

他本就有拆分瀛州的念頭,只不過不是當務之急,還沒有實施罷了。龜山能主動提出來,倒是識相的小機靈啊。

徐山正色道:“瀛州南北狹長,何止千裏,其實並不算小國……小州,不便於大唐治理。微臣以為,可將本州關西,連同築紫島(九州島)和四國島,設為一州。關東和陸奧以及北方蝦夷島,另設為一州。”

李洛點頭,“徐卿亦中原後裔,熟知經典。以你之見,州名為何?”

徐山回答:“西為瀛州,以京都為首府;關東和北方,名為伊州。因為,其境內有名山曰伊吹山,是以名之。”

“瀛州,伊州。”李洛緩緩點頭,“伊州之名,甚美。那關東和本州之北以及蝦夷島,就設為伊州。”

他覺得很不錯,決定采用這龜山天皇的建議。

“還有,你侄女徐姈(姈子公主)如今是臨安太上道宮天師道官,你可以去臨安看望她。嗯,她知道你來洛陽,應該會來拜見你。”李洛提起已經成為大道官的徐姈。

“陛下隆恩,如同再造,臣感激涕零!”徐家父子真的很感激李洛對姈子的照顧。

等到龜山父子陛辭出宮,李洛神色古怪的對崔秀寧笑道:“想不到號稱萬世一系的日國天皇,今日竟然跑到我們面前打秋風,表忠心。後世狂妄的日國,也成了大唐州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