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3章 一步登天,炙手可熱!(第2/4頁)

第一個反應就是驚訝。

想不到帝後竟然如此年輕,看上去連三十都沒有,卻能打下偌大的江山,當真令人匪夷所思。

第二個反應就是驚嘆。

陛下龍章鳳姿,天日之表,氣度貴不可言。而皇後國色天香,風姿絕世,猶如玄女謫仙。

帝後之風采氣質,竟不似塵世中人,令人高山仰止,自慚形穢。

如此至尊伉儷,真是造化之合啊。

外間都說陛下皇後是來拯救蒼生的天降聖人,果如是也。

“關先生本在河東,冒險渡河脫北,可見漢家之氣節,凜然於心。”李洛誇贊了一句。

對於關漢卿,他內心還是很尊重的,所以稱先生而不名。對於華夏歷史上的正面人物,他向來心存敬意。

“草民不過是率性而為,意氣而動,當不得陛下謬贊,汗顏萬分。”關漢卿道。

“好一個率性而為,意氣而動。以先生看,大唐百姓,如何對待這率性而為,意氣而動呢?”李洛微笑。

這就是考驗了。

關漢卿心中有數,他沒有貿然回答,而是略作思考,拱手說道:

“陛下,所謂‘文過質則史,質過文則野。文質彬彬,然後君子。’此理概如是也。所以聖人要說中庸,要說不偏不倚,度也。”

後世誤解了“文質彬彬”的意思,以為文質彬彬是斯文的意思,其實大謬。文質彬彬的意思,乃是既樸實率性又有文化修養,類似“允文允武”。

“陛下,天下百姓,純良不一,天性各異。有人天生忠義,有人天性涼薄。是也人性本惡,人性亦本善。”

嗯?李洛聽的不由點頭。

自古以來,孟子的人心本善和荀子的人性本惡,非黑即白的爭論了千百年,也沒有定論。可關漢卿人格豁達,不鉆角尖,直接將兩者結合起來,主張人心本善,人性亦本惡。

這倒是有些新鮮了。

卻聽關漢卿繼續說:“既然人之天性,善惡不一,那麽就不能讓人人率性而為,意氣而動了。是以,教化有成,可令善行率性而為,惡性不敢率性而為。”

“而若教化有失,則是善行不敢率性而為,惡性卻敢率性而為。”

關漢卿所謂的善行,不是指做好事講仁慈,而是指正義之事。報國殺敵,雖是殺人,那也是善行。

李洛點頭:“那麽,趙宋的教化,是有成還是有失呢?”

關漢卿拱手:“趙宋之教化,失之弱民,乃文過質則史也。有宋一代,蠻夷屢次南侵,兩次亡社稷,何也?既官民百姓不敢率性行其血勇,而為虎作倀之惡人卻率性而為。”

他基本否定了趙宋的教化。

李洛道:“以先生所見,如何才能使官民率性行善,而不敢率性為惡呢?”

這裏所說的惡,並不是一定指做壞事,也包括懦弱自私,麻木不仁。

關漢卿肅然回答:“令百姓知禮義廉恥,明是非忠奸,別華夷敵我。其一也。”

李洛欣然頷首,“願聞其二。”

關漢卿道:“輕生死,重名節;死節有得,苟活有失;其二也。如此,則百姓就可率先而為了。有司牧民,教化一方,念慈在慈,則一地治。朝廷念慈在慈,則天下治。”

他的話其實並不新鮮,歷代統治者也都知道。可關漢卿強調了“落實”。

中國政治早熟,大道理千百年前就有的是,可落實的卻很少,大多停留在討論和理論層面。

比如說:輕生死,重名節。

把榮譽名節看的比生命更重,這是所有優秀民族的共性。從來沒有一個優秀民族,是把個人生死看的比榮譽名節更重要的。

越是把個人生死看的最重的民族,就越容易被消滅,被征服,越容易死。

關漢卿認為成功的教化,要使得百姓能夠率性而為的行善,輕生死,重名節。

很明顯,這不光是道德要解決的命題,更是宗教解決的問題。

“善哉。先生所言,誠如是也。若官民百姓輕生死,重名節,率性行其血勇,則夷狄奈華夏何也。”

李洛說道。關漢卿說的很有道理。

李洛現在對宗教的存在是越來越理解了。

人倘若對神靈沒有敬畏,那麽就會格外畏懼死亡。

越是沒有敬畏,就越是怕死,越是貪婪,自私,無恥,懦弱。

他們不相信仗義死節會受到神靈的獎賞,不相信善有善報。他們只相信現實的利益,什麽節操理想,那都是傻子所為。只要苟活,有好處,才不會管那麽多。

由此,產生出“聰明”的處世哲學。諸如“好死不如賴活”,“出頭的椽子先爛”,“識時務者為俊傑”,“有錢能使鬼推磨”等等。

而仗義死節者,為民請命者,路見不平者,卻成了“傻子”,被汙名化。誰敢這麽幹,就不見容於親友,勸告者振振有詞的教他“做人”,“莫出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