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祖籍故裏,猶如雲煙(第2/4頁)

除非,天子也是老人。

“諸位長者年高,免禮免禮!”李洛立刻止住他們行禮。李洛要是大喇喇的受他們跪拜,就是“無禮”。往大了說,就是失德。

幾個老人順勢止住下拜的動作,拄著拐杖鞠躬道:“小老倌兒,見過官家。”

所謂華夏禮儀之邦的說法不是虛的,和後世不同,古代對禮節看的很重,哪怕是鄉村百姓,也知道古禮,並千古傳承。

尤其是隴右這樣華夏文明的源頭之一,禮節更重於南國。

比如他們的自稱“小老倌兒”,就很有講究。

老倌兒,就是先生,長者之意,也就是“老百姓”的本意,是百姓代表。年紀大的老人,必須得到尊重。老人自稱老倌兒,不是自矜,更不是倚老賣老,而是要向年輕人言傳身教,本身就是在維護倫理。

所以,老百姓不是你想當就能當的,你起碼要能活到古稀之年,這在人均壽命短的古代,並不多見。

哪怕面對天子和皇後,古稀之年以上的老人,都能不拜不叩。早在周朝甚至更早,這種禮儀就存在了。

從漢朝開始,歷代就賜予七十歲以上老人鳩首杖的傳統,漢朝規定,膽敢欺淩鳩杖老人者,等同欺君之罪。從上古到明清,老人始終擁有特權。

所以,呂後把商山四皓請出來為孝惠撐腰,太祖就知道孝惠的太子之位無法動搖了,只好熄了改立趙王的念頭。

“長者年高,腿腳不便,受朕傳召而來,朕甚不安。”李洛拱手作揖。

別以為天子就不用向臣民施禮,必要時,皇帝同樣要想臣民作揖行禮,這就是對“三老五更”的禮遇傳統。

“官家客氣了。”已經年高八十歲的劉老倌頷首笑道,“官家能回到祖籍之地,我等都很歡喜,著實歡喜。”

其他三個老人,也都頷首稱謝。

古代哪怕是沒有見識的鄉野小民,一旦活到七八十歲,倘若頭腦還沒有糊塗,那麽也會變得有見識起來,就是遇到天子,也不會再驚懼,甚至能夠平等對話。

這是漫長的時光帶來的優勢。

就拿劉老倌來說,他經歷過蒙古崛起,蒙古滅夏,滅金,見識過很多歷史大事,黃土埋在脖子了,還怕什麽呢?

李洛命人賞賜幾個老者裘皮大衣,問道:“朕祖籍隴西。昔日,此地乃朕祖籍之地。不知可還有李氏族人?”

劉老漢喟然道:“好教官家知曉,李氏故居,本來還是有些人居住的。可六十多年前就毀於蒙古滅金之戰。當時,小老倌兒親眼看見,那蒙古大汗鐵木真,渡過洮河。金隴右節度使完顏綱紀,就戰死在不遠的侯官莊。”

李洛點頭。隴右節度使完顏綱紀,就是都烈的祖父了。

劉老漢繼續說道:“蒙古兵煞是兇狠,殺人放火搶劫,直如強盜一般。這隴西李氏千百年的祖居,被大火焚毀,族人死的死,散的散,就成了如今這番光景。”

李洛面露黯然之色,“可還有什麽物事留下?”

另一個老者說道:“只有一塊石碑,還有一片早就變成平地的墓地,在七裏之外的龍門崗。”

“煩請長者帶路。”李洛說道。

眾人一起前往,很快來到龍門崗,但見那裏已經是一片雪原,寥寥幾棵老樹,雪枝上停著幾只寒鴉。

看見大隊人馬過來,那幾只寒鴉“哇”的一聲大叫,撲棱棱的展翅飛起,驚的樹上的積雪紛紛零落。

李洛一看,那裏還有墳塋封土?竟是真的成了平野。

一塊石碑,孤零零的斜立雪中。

李洛親自上前,拂去石碑上的積雪,赫然露出“武昭王李公諱暠衣冠冢”十個大字。

是西涼太祖李暠的衣冠冢。

李洛知道,李暠的陵墓在酒泉,這裏只是他的衣冠冢。但李暠的祖居,卻在這裏。

李暠是李虎六世祖,李唐皇室公認的祖宗了。

所以理論上,他也是李洛的祖宗。

“先祖在上,洛今歸也。”

李洛鄭重的下拜磕頭,焚香祭拜一番,就命人修葺武昭王衣冠冢。並下旨給新任命的狄道縣令,令每年年節祭拜。

這標志著,李洛正式宣布了隴西李氏的出身。雖然隴西李氏已經煙消雲散了。

接著,李洛又到成紀,祭拜伏羲墓和女媧廟。

洪武三年二月初四,眼看均田令推行完畢,郡縣鄉村官衙全部建立起來,民心歸唐,政權企穩,唐主李洛才下詔東歸關中。

唐軍在隴右駐軍五萬,扼守黃河,防禦甘肅元軍南下,同時負責訓練新招募的六萬騎兵。

然後,李洛親率六萬大軍,押著八萬俘虜和奴隸,運送大量錢糧物資,慢騰騰的沿著蕭關道和關隴道東歸。

由於要押運的錢糧財物太多,隊伍走的很慢。直到二月底,大隊人馬才回到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