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第3/5頁)

李洛長期在外,主持朝會的都是崔秀寧這個攝政王後。甚至崔秀寧臨朝聽政的次數比李洛多的多。不過因為唐風開明,她是聽政而不垂簾。

只是,崔秀寧已經半年沒有臨朝了,這次突然再次臨朝,老人們毫不奇怪,新加入唐國的官員卻有些驚愕。

“諸卿平身。”李洛雙手虛扶一下。

“謝皇帝陛下!”三府九部十二寺(司)的官員一起平身,昭穆有序的正坐在蒲團上,笏牌都倒持懷中。

禦史台的值班禦史郎中,各出來兩人,來到兩側廊柱下的書案前坐下。他們是維持大殿禮儀的。要是誰衣冠不整,交頭接耳,或者打盹,就會被記下來彈劾。

司錄寺卿馬致遠,親自抽調兩個錄事郎中,當庭準備記錄。

司錄寺,是唐廷新設的衙門,屬於中央十二寺(司)之一。這個衙門,不但是官史档案部門,也是秘書部門,相當於後世的档案局兼秘書處或辦公廳。

“諸衙司當庭奏事!”侍立在丹墀下的中官常侍康西喊道。

康西是唐宮四大中官常侍之一,官職是“禦前奉事中官常侍”,就是傳話筒和打雜的。

唐宮朝議,從來不會說什麽“有事奏事,無事退朝”。而是,必須要有事上奏。

這麽大個國家,這麽多大臣,要是三天都沒有事奏,那還正常麽?

政事堂左相林必舉站起來,舉起笏板行禮道:“臣,政事堂左相林必舉,奏請陛下。自從三府創建以來,政事堂只有一文相,軍師閣只有一武相,禦史台也沒有副職。臣請陛下補缺。”

作為宰執,林必舉當然要幫助皇帝完善人事。而且,政事堂長期只要他一個宰相,他也很不安。

按照唐國制度,正一品宰執有七人。分別是三個政事堂宰相,三個軍師閣太尉,一個禦史台禦史大夫。

這七人,就是百官之首,輔助天子協理陰陽,裁決國家軍政大事。

如今,軍師府只有文天祥一個太尉,幾個軍師。政事堂只有林必舉一個左相,五個參政七個參議倒是都齊。禦史大夫是龔侃,監察禦史,禦史郎中也不少,可缺了副職禦史中丞。

三府七個長官,缺了四個。

是李洛舍不得官位嗎?

當然不是。

宰相之才,那是隨隨便便就能出現的麽?李洛和崔秀寧的學生很多,可是在政治上很有才能的卻很少,有些人不錯,可是太年輕,目前難以勝任。

不過,堂堂朝廷空出這麽多宰相,實在不像話。

李洛想了想,傳令道:“擬旨,調海州牧、海京留守崔牧,為政事堂左丞相。調益州牧、駙馬都尉楊漢明為右丞相,林必舉改為中相。”

政事堂三相,品級權責相同,但中相資格最老,有優先權。

楊漢明和崔牧,已經是海東老人中最適合當宰相的人了。

州牧是正三品,突然當宰相,那就是連升四級,是不是不合規矩?(唐制最多連升三級)

不是。

因為楊漢明還是駙馬都尉,滇國公,都是一品爵位。崔牧是外戚,也有縣侯的爵位,二品。

“諾!”

翰林承旨立刻領命,開始草詔。

“傳旨,改文天祥為軍師府中閣太尉,調閩州節度使陳淑楨為軍師府東閣太尉,揚州節度使江鈞為西閣太尉。”

“調武巖出任閩州節度使,楊青雀出任揚州節度使。”

一營都督和節度使都是正三品,太尉卻是正一品,說起來陳淑楨和江鈞是連升四級,看起來不合制度,但其實不是。

因為陳淑楨和江鈞,本來就兼任軍師府的軍師祭酒之職,這個兼職是正二品。所以他們只是連升兩級而已。

李洛再次說道:“調京兆尹高朗,調揚州牧李揚為禦史中丞,協助龔侃掌管禦史台。”

高朗和李揚,都是大特務,用他們來做禦史中丞,監察官員,正合適。禦史中丞是正二品,兩人也是連升兩級。

李洛三下五除二,矮子中拔高個的解決了三府之事。

但林必舉還有事要奏。

“啟稟陛下,原三國轄內,如今均田令推行完畢,兵部說剿匪也圓滿結束,是不是該設置新州了?”

李洛早有計較,直接說道:“將湖廣以洞庭為界,分為兩州。洞庭湖之北,設為荊州。洞庭之南,設為湘州。”

“原廣西兩江道,設為桂州;原趙宋所轄,設為廣州,原廣州府改稱南海郡;原播州,思州等土司轄地,設為黔州;原來大理國,設為滇州。”

林必舉道:“領旨。如此一來,我大唐就有揚、越、荊、交、象、益、海、廣、黔、桂、滇、湘、贛、閩,共十四州了!”

“等到明天蒲甘舉國歸唐,那就是十五州!”林必舉說完,重新歸位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