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6章 “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第2/5頁)

被吩咐的青年士子問道:“父親大人將往何處去?”

“去江陵。”中年士子回答,放下畫筆,看著窗外的山色秋光,神色恬然中大有舒展之意。

“大人為何忽的要去江陵?”青年士子似乎猜到了什麽。

中年士子站在窗前,負手撫須說道:“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

此人就是吳興八俊之首的錢選。吳興八俊之一的趙孟頫投元入仕後,錢選很是不屑,與趙孟頫絕交,數次拒絕征辟,絕不入仕元廷。

可他是宋朝進士出身,怎麽可能沒有政治抱負?怎麽可能不想做官?只是不想做元廷的官罷了。

趙良鈐起兵在廣州恢復宋廷後,他曾去投奔過,任梅州知府。可是很快就發現,小朝廷主政的還是那些不務實事的貨色,和當年如出一轍,根本沒有汲取教訓。

錢選猜測小朝廷必不長久,心灰意冷之下辭官北歸,隱居田園,優遊林下,以五柳先生自況。

其時,李洛已經占據江南,自稱唐王。種種舉措大得百姓民心,有一統南國的實力,可錢選並沒有投唐。

原因很簡單,他是均田令的利益受損者,他是士紳大戶。

錢家雖然不是豪強劣紳,並沒有橫行鄉裏魚肉百姓,可也是妥妥的大田主,不是那種耕讀傳家的寒士。

所謂寒士之家,一般也就是幾十畝甚至十幾畝土地,靠著耕讀立業,並沒有完全脫產。

可錢家有良田數千畝,佃農上百戶。均田令一下,錢家被沒收九成田產!

這還是錢選乖乖配合了。要是不配合甚至舉兵頑抗的,比如吳興第一豪族沈家,早就身死族滅,族人最好的結局就是為奴。

按照唐國的《均田令》,大戶人家,最多只能保留三百畝田地,除非你有爵位有封田。不然,就算當了宰相,沒有爵位在身也不能超過三百畝。

這麽算,他幾千畝田,最後只剩下三百畝,可不就是被沒收九成?

所以,利益受到如此損害,錢選當然不會投奔唐廷。

很多士紳在唐軍的武力下屈服,從大地主變成小地主,心中深恨唐廷,深恨李洛,不少人發誓永不仕唐。

但錢選此人終究格局不俗。他雖然心疼家族損失巨大,卻也知道站在天下的角度,這是正確的,是救世良方,是變法驚雷。

李洛敢冒著得罪天下士紳的風險這麽幹,那是為了黎民百姓,乃是堯舜之舉。

自高宗南渡以來,權貴豪強兼並土地之風越演越烈,最後導致小民紛紛失地淪為佃農,竟然達到十農九佃的地步。

不光是良田沃土,就是山林水澤,也都被兼並霸占。以至於小民門前明明是山林,卻要繞遠道去外地砍柴,在門前的湖泊河流種植菱藕,都要向湖主河主交租。

以至於朝廷入不敷出,小民生計艱難。賈似道推行公田法改革時弊,也全都走了樣。

元廷占了南方,局勢更加惡化,小民連佃農都難做了,竟是淪為農奴。

以錢選的眼界,他知道土地兼並已經到了非推倒重來不足以解決的地步。要不然,數十年之內,必有黃巾黃巢之流,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這也是錢選為何認為“聖天子在位,可以出仕亦”的原因。

像錢選這樣出身大戶,利益受損,卻因為心懷天下而決定入唐的開明士大夫,民間還有不少。

這些人和錢選一樣,經過思考和觀望之後,紛紛動身前往江陵。

別說南方,就是北方士子,想要南下投唐的也大有人才。奈何身在元統區,無法南來。

……

江陵唐宮,光政殿。

今日是逢三一次的常朝。光政殿內,身穿常服的朝臣,正在山呼朝拜。

“聖上金安!萬歲,萬歲,萬萬歲!”

這句話,已經成為寫進制度的朝賀之辭。按照規矩,朝臣奏章,必須稱呼“皇帝陛下”。朝堂之上,可以稱呼陛下或聖上。

大唐並不避諱,洛字寧字都可以用。可要是私下對皇帝皇後直呼其名,或者直書帝後全名,那就是大不敬之罪。

私下提到皇帝皇後,必須用尊稱,必要時還要向北拱手。

李洛此時沒有再穿戴袞服冠冕,而是一身龍鳳呈祥的藍色常服,頭戴白玉帽正的黑紗雲紋無翅襆頭,腰間九節白玉帶,顯得精神抖擻,幹練利落。

按照初步完善的《大唐輿服禮制》,五品以上官員才能用帽正。五到四品用白銀帽正,三品和二品用青玉,只有一品及以上才能用白玉帽正。

三品以上才能用玉帶,還只能用三節的。而九節玉帶,只有帝後能用。

坐在李洛左側的皇後崔秀寧,也穿著常服,沒有戴鳳冠,而是露著雲髻,綴著藍寶石頭飾,眉間印了一朵梅花鈿,顯得既高貴典雅,又嫵媚秀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