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遷都之議,安南歸唐(第3/4頁)

元廷在河南江北行省,布置了二十萬重兵。唐軍要是發起渡江之戰,就必須在人口密集的河南江北和元軍大戰。

北方元軍比南方元軍,戰力強的不是一點半點。在平原上和以騎兵為主的元軍主力對抗,可以想象唐軍的傷亡有多大。

就算打贏了,江北的人口損失也難以承認。

先取關中就不同了。

首先元軍主力不在關中。其次是關中人口沒有江北密集。三是關中有潼關等險關,可以隔絕元軍主力。

更重要的是,關中戰略地位太過重要。一旦占領關中,就東可以俯瞰河洛,北可以制衡河東,西可以阻隔西域元軍,南可以控益州,荊襄。同時還能制衡吐蕃。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在長江南岸擺出大舉渡江北伐的姿態為戰略迷惑,然後以雷霆之勢拿下關中,才是最佳戰略。

再拿下日國高麗,就能對元廷三面包圍。一旦發動全面反攻,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將元軍逼出中原,避免長期的拉鋸戰。

“那就這麽定了。遷都江陵,在江陵稱帝。等拿下關中,再用俘虜大修長安宮。”李洛做出了決定。

很快,一道震驚朝野的詔書就頒布天下。

四月十五,遷都江陵,以為行在。

臨安百姓固然傷感,就是文武大臣,也想不到遷都江陵。

不過詔書中說,江陵宮室完整,正可利用,不用勞民喪財再修新宮。

大臣們沒人提出反對,卻乘機上書再次勸進。

這一次,不光朝中大臣,就是在外統兵的將領,也都按捺不住的紛紛上書,懇請李洛即皇帝位。

李洛不許,卻命楊序和江鈞統兵攻打蒲甘(緬甸)。

四月十五,臨安百姓揮淚全城,恭送在臨安兩年的聖王李洛西遷江陵。

很多臨安父老跪在車駕之前,挽留李洛。

“聖王啊,臨安形勝,物華天寶,足以為都啊聖王!”這些父老,哭的像個孩子一般。

隨駕西遷的文武大臣,見此都有些唏噓。

自古帝王遷都,百姓痛哭挽留的,能有幾人呢?

李洛很是感動,和崔秀寧親自下車,扶起他們,對這些父老說道:“寡人一去臨安,而終不忘之。臨安百姓,寡人之赤子,必時時牽掛心頭……”

一個年過七旬的父老垂淚道:“大王以恢復漢家天下為己任,草民等不敢阻撓。惟願大王和王後萬壽金安,早日統一天下,再造盛世啊。”

李洛拉著他的手,“長者之言,寡人不敢忘也。”

老者激動萬分的下拜道:“大王言重了,草民惶恐萬分!”

李洛扶起他,傳令道:“傳寡人旨意,以臨安為南京,位同一州,由朝廷直轄之。”

海東洛寧城已經成為海京,現在臨安又成為南京,大唐已經有兩京了。

“謝聖王!”

“謝聖王隆恩!”

父老們紛紛再次下跪,淚撒塵土。

“起駕!”

“轟轟!”

炮聲轟鳴聲中,數百文武大臣,數萬禁軍,以及宮人侍衛,還有大量的家屬,離開臨安,往西而去。

整個臨安城,到處都是百姓的哭聲。

李洛沒來之前,他們被元廷重稅盤剝,橫征暴斂,視同奴婢,活的既艱難又沒有尊嚴。一個蒙古色目大兵,就能隨心所欲的奪走他們的一切。

可是李洛來了之後,他們的負擔比之前大降,頭也擡起來了,腰也挺得直了。比起趙官家還在的時候,都要好的多。

僅僅兩年,臨安城就恢復了以前的繁華,靠的就是聖王的恩德啊。

現在李洛走了,他們如何不傷心?

好在聖王不會忘記他們,還以臨安為南京,總算讓他們有了安慰。

王後崔秀寧抱著李衍,站在車上回望臨安,看著住了兩年的地方,不禁淚光漣漣。

離開海東時是這樣,離開臨安時也是這樣,以後離開江陵時是不是也這樣?

什麽時候不再遷移了呢?

五月初五端陽節,西遷隊伍終於到了江陵。

這沿江大城,數月前還是蕭梁都城,如今要成為唐國行在了。

控制江陵的高朗,立刻組織百姓官員迎接。唐主李洛在盛大的歡迎儀式中,進入了江陵,再進入早就被打掃收拾幹凈的梁國皇宮。

“大王,那就是朱雀門。”隨駕的辛苦指著東門對李洛介紹道。

辛苦看著蕭梁皇宮,心中也有些感慨。她對這裏很熟悉,可是這次再來這裏,心境卻完全不同了。

李洛進入皇宮,被篩選留用的宦官宮女們在光明殿前的廣場上跪了一地,足足兩三千人。加上唐宮本來就有的,已經超過四千人。

其中大多數宦官和宮女,都是十幾歲的少男少女。

李洛很是無語。蕭隱真是作孽啊。竟然收了這麽多小宦官。當然,這些小宦官都是沒飯吃,家裏養不活,這才自願閹割入宮,倒也不是蕭隱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