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2章 遷都之議,安南歸唐(第2/4頁)

“我們呢?我們既不是朱棣,老家又不在東北和草原,幹嘛要立北京為都?”

崔秀寧想了想,“好像唐朝的時候,皇帝就曾經常率文武百官去洛陽,叫什麽就食,據說是關中的糧食不夠吃,是不是真的?”

李洛笑道:“這是真的,逐糧天子嘛!唐高宗就曾三次去洛陽就食。的確,雖然關中富裕,可當時人口太多,經常災荒,糧食不夠吃。可是,這不是根本原因。”

“早在秦朝,關中就經常糧食不夠吃,所以肯定不是災荒和人口問題。”

“最核心的問題就是作物品種!關中是粟米(小米)的起源之地,種植粟米的歷史非常古老,據說秦國的秦字,就來源於此。”

“唐朝關中種的最多的是粟,再就是蕎麥,最有價值的小麥反而種的最少。你知道,小米的產量太低了。只有小麥的一半不到。而且粟米熱量低,沒有小麥能量高。”

“漢朝皇帝曾經九次下詔推廣小麥,可是因為磨面技術沒有發明,小麥太難吃,被稱為野人之食,根本沒有多少人願意種。尤其是粟米起源的關中,就更是排斥小麥。河南小麥種植超過一半了,可關中的小麥還不到兩成種植面積。”

“關中的小麥長期推廣不起來。直到唐朝中期,關中的小麥推廣才有起色,這才是就食洛陽最主要的緣由,老秦人太固執了。這也是為何盛唐那麽富強,還要就食洛陽,晚唐不行了,卻反而沒有再就食洛陽的原因。”

崔秀寧問:“沒這麽簡單吧?”

李洛道:“對。還有就是,小麥種植太需要時間,技術遠比種植粟米復雜精細。而關中人是府兵精銳,他們需要更多的農閑時間訓練打仗,也不喜歡精細種植莊稼,所以小麥遲遲在關中無法推廣。”

“老陜以粟米為主食,一直到宋朝。粟米產量又低,能量又低,那肯定不夠吃。但也不是沒有好處。一是更抗旱,二是可以偷懶。因為種粟很簡單,農時花的少。你以為老陜為何懶漢多?這就是根由啊。”

“我去!”崔秀寧搖頭,“老陜懶漢多因為這個?我覺得太扯淡了。王八念經!”

“哈。”李洛一笑,“老陜的懶可不是一般的懶。他們是懶於精細伺候莊稼,卻勤於打仗!他們不是真正的懶啊。說白了,老秦人自古以來,就是半農半兵,他們不願意向河南人那樣,做個純粹的農民。”

“作物品種,是唐朝關中糧食不夠吃的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就是水利吃老本,長期只靠秦國西漢的水利老底子,抗旱能力太差。第三,就是唐代關中貴族門閥太多,土地壟斷太嚴重。唐朝曾經發生過荒年皇帝去洛陽就食,而關中門閥還將糧食賣到外地的怪事。”

“總之原因很復雜很多,但都是技術性問題,而不是你所認為的自然環境惡化。現在的關中,遠不到千溝萬壑的時候。我們定都長安,解決好作物安排,水利灌溉和土地壟斷的事,就不怕沒糧食。只要做好環境治理規劃,就不怕出現後世的黃土高原。”

崔秀寧覺得有道理,“那要不要再和大臣們商議一下?”

李洛擺擺手,“元從巴不得遷回海東,江南官員巴不得不遷都,益州人希望遷到成都,湖廣人希望遷到江陵。我們都拿定主意了,為啥還要和他們商議?就是要乾綱獨斷。”

崔秀寧道:“關中還在元廷手裏,你想遷都長安也遷都不了。眼下呢?你馬上稱帝了,這宋宮只剩幾座完好的建築,的確不像話。”

李洛皺眉思索,“要不暫時遷到江陵?”

蕭隱起兵後,急於享樂,征發了幾萬人修建宮殿。到蕭梁滅亡之前,已經竣工。

如今整個南方,像樣的皇宮有三座,一是剛完工的江陵梁宮,二是保存一直完好的大理皇宮,三是安南越國皇宮。

至於臨安皇宮,被蒙元毀的差不多了。南朝建康(南京)皇宮,早就煙消雲散。廣州宋廷皇宮,根本就是一個衙門改建的。

想來想去,也就是江陵最合適。雖然梁宮規模不大,但畢竟按照皇宮規格,花了幾萬人耗時兩年新建的。

而且,江陵據唐國之中,又是沿江大城,對益州,大理,湖廣都有很好的控制,還是戰略要地。暫時以江陵為都,能夠最快的消化湖廣。

還有就是,因為蕭隱出身豪族,所以很講究帝王禮制。他雖然只做了兩年皇帝,可梁宮中的宦官宮女不缺,篩選一下就能直接用。宮中的諸司,也都比較齊備。

“江陵作為臨時都城,倒是可以。”崔秀寧沒有意見,“更有利於控制整個南方,也有利於我們北伐先取關中的戰略。”

沒錯,李洛和文天祥等人定下的北方大略,是先取關中!